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食尚生活 > 正文
马云小试牛刀马化腾也没闲着
作者: 时间:2017年09月20日 关键词:


马云小试牛刀马化腾也没闲着,李彦宏稍逊风骚。不知不觉,距离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已过去近一个月,似乎这件事也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对于餐饮界来说,这一事件导致的新一轮群雄逐鹿才刚刚拉开战幕。

海果汇专家认为,从2013年开战至今,外卖市场一直是个异类。不同于网约车出行、共享单车等领域,无论是开战初期的战国四公子,还是2015年底确立的三足鼎立格局,外卖市场一直存在两个以上的主流玩家。

曾经的外卖三国演义,随着此次的收购彻底改写,逐渐向楚汉之争演变。

纷争不断的外卖市场,到底是个怎样的江湖?

烧钱大战"让小众们退出外卖舞台。

回顾近十年的互联网产业浪潮,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而移动外卖行业可以说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头部风口之一,更是O2O这个超大风口下唯一壮大成熟起来的规模级产业。

外卖O2O产业能如此成功,背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众人熟知的资本烧钱补贴。

食材和包材占40%,一线城市房租和人员成本占25%,平台促销占10%,平台从中抽佣20%,净利只剩5%。

而这还不包括各项杂税、退单和投诉。这样的生存空间下外卖平台如何存活?

1、2015年8月,外卖平台叫个外卖停止运营;

2、2016年3月,来自德国的外卖服务外卖超人宣布终止中国业务;

3、2016年4月29日,餐饮外卖平台大师之味倒闭;

4、2016年5月27日,立志做餐饮界京东的外卖店VC厨事宣布停止订餐业务;

5、2016年,9个月完成3轮近亿元融资的楼下100彻底消失;

6、2017年6月,达达的外卖平台--派乐趣停运等。

进入三足鼎立格局的外卖三巨头,每月都要烧掉上亿美金级别的钞票。

1、美团外卖靠美团母公司输血;

2、饿了么背靠阿里这棵大树乘凉;

3、百度外卖则靠李彦宏当年说的,拿出200亿储备现金试试做支撑。

大忽悠马云小试牛刀,轻轻松松砍掉李彦宏伸向外卖的触角。饿了么正式宣布收购百度外卖后,外卖市场上新的局势已经形成。

收购了百度外卖的饿了么与和大众点评合并的美团分列首、次两席,更小的玩家早已被清退出局,两个巨头的时代终于到来。

双雄争霸是否会开启新一轮烧钱大战?

经过恶战和混战,外卖市场已经脱离野蛮生长的阶段,步入精细化运营的下半场。尽管外卖市场的用户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其在移动网民中的渗透率仍然不足。

截至今年7月底,外卖类应用在全国移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11.1%。

在这部分人群中,饿了么、美团外卖和百度外卖用户合共占据了96.1%的份额。

尽管上述3款应用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但外卖类应用在全国移动网民中的整体渗透率其实并不高。

马云小试牛刀,马化腾也没闲着,在外卖巨头大战的背后,是阿里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较量。在这两大巨头的领导下,外卖市场将迎来更深层次的整合。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成为外卖市场的龙头老大。而依托腾讯的流量入口,大众点评也拥有极为强大的影响力。

美团外卖除了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应用端的首页享有流量入口之外,还出现在微信的"第三方服务"栏目之中。

美团外卖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后,不仅丰富了美团外卖的产品类型,还形成了取暖的优势。阿里系也将在外卖市场进行持续深化和整合。

在阿里巴巴入股饿了么后,便在其淘宝端口为饿了么提供流量入口。

现在只需打开阿里旗下的淘宝或支付宝应用,用户即可在首页的显眼处看见外卖服务的入口。

两个平台的外卖服务今后将会由饿了么外卖平台提供。当两平台完成切换后,这两个平台的入口会成为饿了么一个重要的业务增量来源。

二者的竞争已经从独立应用端演变成平台级较量,过去烧钱抢市场的时代已经离去。

作为O2O的主战场之一,外卖行业在经历了补贴大战后,进入了被称为下半场的冷静期。如何深化流量入口以及提升盈利能力,将成为两大巨头未来的工作重心。

为何外卖生意不好做?

虽然外卖需求一直存在,外卖市场早期也是一片蓝海,但为了抢占市场分量、提高用户黏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外卖平台,大多试图通过大量补贴、买满就送等烧钱方式获得用户。

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期望一统天下,这种补贴大战的模式,像是中国所有互联网约定俗成的老套路。

外卖平台烧钱多、盈利难,一直是被诟病的话题。

外卖针对餐饮的低端市场。现在的外卖软件一般是平台将所有合作餐厅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向用户提供点餐、配送的中介服务,再通过收取广告费和服务费的方式获利折现。

平台想依靠大数据,提供完整供应链服务、电商导流变现盈利的想法,在目前依然没有清晰的模式。

为了占据市场份额、扩大客户群体、提高用户黏性,所有外卖平台一上来就开始疯狂补贴,提供很多优惠和折扣、让多数用户体验到免费用餐的服务。

长时间的补贴战,导致很多已经融资几轮的企业因为高额支出,过早地耗尽资金,最终倒闭。

费用水涨船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外卖提供的服务主要以食物为主,由于食物产品的特性,不同于一般物流快递,无论是时间还是储存条件,对外卖平台都有极高的要求。

外卖点单的高峰通常是在中午和晚上,所以外卖配送密度要高于普通物流。平台和商家为了保证出品的效率和配送速度,就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现阶段最可行的配送方法仍是采用人员配送,而不是诸如无人机等不成熟的科技。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如北上广等主要的一线城市,配送员月薪在4000-8000元不等。

补贴培养出享受福利的贪便宜的懒汉群体。经历过第一阶段的高强度补贴之后,使用外卖平台点餐的用户早已形成用低于市场价吃饭的消费习惯。

一旦外卖平台停止补贴后,这些爱贪便宜的懒汉就会泥牛入海无消息。

BAT在外卖市场上的一番搏杀,李彦宏铩羽而归,马云、马化腾为一个鸡肋继续恶虎相争。

海果汇专家认为,互联网诞生的20多年来,基本盈利模式大体有三种:广告收入、商务、游戏,刚好对应BAT三家公司。

BAT三极格局在中国互联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三者的竞争关系并不是很明显,即便在将来,仍可各自分到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其中最大的一块。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转型之际,BAT业务版图越摊越大,交叉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密集。

谁会跌出三巨头行列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腾讯手握微信和QQ两大利器,但需摆脱过度依赖游戏的商业模式。

在微信诞生之前,腾讯的发展遭遇了不小的困境。保持了五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一的头衔,也被百度所赶超。

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大部分并不是来源于当年的财报,某种程度是来源于市场对企业未来的期待。

微信诞生之后,整个市场都给予了微信数不尽的赞美之词,微信仿佛变成无所不能的战略航母,腾讯的市值也从445亿美元暴涨到1400亿美元。

腾讯连续投资电商、O2O、搜索等领域,实则是对这些业务的彻底抛弃,背后暴露的危机是,微信并不是无所不能。

寄予厚望的微信支付,在红包事件之后,也重新归于沉寂,活跃用户数也没有达到预想。腾讯公司产品改造能力很强,其实没什么创造力,相比躺着挣钱的游戏来说,电商、O2O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活。

不要把微信和腾讯神化了,实质未来的微信就是一个手机版的QQ+游戏大厅。腾讯接近万亿市值,这么大一个公司,有些部门团队刷刷存在感,不足为奇。

谁掌握了小学生谁就掌握了未来,这背后是腾讯对年轻用户的垄断。

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很多人直接从PC互联网时代跨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对很多年轻用户来说,腾讯就是他们对互联网所有的认知。

在这里玩游戏,在这里看新闻,在这里聊天,在这里买东西。

腾讯从出生开始就是做社交,十五年过去了,最核心业务只有两个:QQ和微信。

腾讯核心就是用户关系网,有最为深厚的用户资源和互联网入口资源,用户粘度最高。如何把这些资源变现,腾讯这么多年主要的做法仍然是把用户导向游戏平台。

而在电商、O2O、支付、搜索上的尝试,目前看来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腾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改变过度依赖游戏的商业模式。

百度进入转型时期,仍牢牢把控搜索入口,地位不可动摇。

只要网民对信息的需求还在,百度的地位就仍然不可动摇。很多人都分析说百度竞争不过阿里和腾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百度有贴吧、知道、文库等产品。

多年来却并没有很好的建立一套账号系统,这成为百度最令人诟病的地方。百度贴吧生产了中国互联网超过20%的中文内容,没有一套专属的账号体系这是肯定无法实现的。

百度在账号体系上所处的劣势,某种程度却因为个人智能设备的唯一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得到了加强。

随着cookie技术的逐渐消亡,智能设备商都会确定一个唯一的识别码,当网民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上网浏览,消费时,厂商将掌握每一个设备ID的兴趣爱好。

这些信息,将会在后台和网络广告行业分享,这些厂商还可以同时掌握用户每个时候的位置,广告商也因此掌握了更精准的信息,推荐的广告可能更加符合我们的期望。

入口的巨大差异,百度在桌面搜索的用户基础对其移动搜索帮助不大,现在百度已经成功地留住了用户。

目前移动搜索量占到百度总搜索量的35-40%。百度在收入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改观,去年一季度时移动搜索广告仅占全部搜索收入的一成,到了四季度增至两成,这是个可喜的进步。

要知道在2012年底,这个数字仅有3%。

百度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布局上相对落后,没有社交、缺少支付市场、欠缺本地生活服务数据、游戏业务也可以忽略不计,比起腾讯和阿里巴巴,百度多少也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爱奇艺+PPS、去哪儿、91无线+安卓市场、糯米网+百度地图这些百度系中最重要的产品,正在构建一堵以流量和搜索为基石的围墙。

视频的搜索、出行服务的搜索、应用软件的搜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搜索,而这些将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抢夺传统媒体的广告生意这仍然是最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阿里力争上市,布局完善,遭遇现实天花板,阿里本身就是直接的商务链:商品-用户-交易-金融四大主体的商务中心,这是个非常好的流量变现平台。

电子商务有瓶颈,不是市场太小的瓶颈,而是体量太大的瓶颈。在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这种接近垄断的崛起,会遭遇现实的天花板。

一方面垄断性的银行开始大幅调整快捷支付转入的额度限制,另一方面央行也开始叫停支付宝虚拟支付功能。

这种用线上方式来做线下收单业务使得银联利益受到极大损害,阿里巴巴寄予厚望的金融产业,也因为中国垄断的银行体系而无法迅速壮大。

银行方面解释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你懂的。

在知乎上关于谁会跌出BAT三巨头阵营的争论非常有意思,其中一个关于阿里巴巴的观点值得大家关注,阿里的情况是最危险的。

移动端被腾讯占了先机,微信支付,微信公众号,O2O,似乎总是慢腾讯一步。

腾讯依靠微信这个大boss,在移动支付上给阿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微信封杀淘宝外链就很明显能看出名堂。阿里想用来往对抗微信,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电商,和传统商户区别不大,你不卖,有人卖,竞争特别残酷。如果阿里被腾讯和其他电商抢了太多的生意,那么他们很难维持淘宝这个巨大的平台,有多少人指望淘宝生存就难说了。

虽然阿里巴巴去年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美团、高德地图、陌陌、新浪微博、UCweb等,但这些更多的是为了高估值做准备。

对阿里巴巴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成功上市。但现在马云只占阿里巴巴股份的5%,一旦上市,马云的控制力无疑会大大减弱,所以马云要设计合伙人制度。

马云在下的棋远比IPO更大,IPO的是阿里集团,不包括物流天网,也不包括支付宝。伴随着香港上市尝试的失败,留给马云的好牌已经不多了。

一番阵痛,一番洗礼,阿里美国上市,马云一飞冲天成为BAT的龙头。

如今,BAT三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多起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全方位的补全了各自的业务线,其中主要包括:视频、搜索、社交、电子商务、游戏、O2O、在线旅游、应用分发等领域。

市值随着一次次的并购交易得到大幅提升,BAT三巨头中百度的估值增长幅度相对最小,从这个时候,百度正在跌出三巨头阵营这个说法开始流行。

老大把老二吃掉,在行业里形成绝对领先的优势,或者是老二和老三联合起来,挑战老大的地位。

具体到BAT三巨头当中,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比如在腾讯入股搜狗案中,soso划入搜狗当中,就属于这一类型。搜狗在并入soso之后,补强了其搜索业务,使其市场定位更加稳固。

这条在视频行业表现最为明显。如行业老大优酷“吃掉”老二土豆,使得领先优势更加明显,而爱奇艺在吞下PPS之后,使得有实力挑战原来的老大优土。

这类并购案例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希望通过并购之后,形成行业垄断优势。

巨头不可能所有业务都做,也不可能将每条业务线都做精。因此与其自己做,不如收购一家有潜力的企业,这样也不至于错失市场机会。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当中,不少新领域里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有的领域巨头是陌生的,这个时候巨头就会发挥自己钱多的优势,投资一些新兴市场的初创企业,这样既起到布局作用,又能为未来业务增长埋下引子。

如阿里投资恒大,以及收购文化中国等。这些业务跟之前的业务线完全不相干,同时也跟竞争对手的关系不大。

在手头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出于寻找未来有更多的新的增长点,以及培育新业务线的需要,投资或收购一些新业务,推出一些新产品都是合情合理的。

在PC互联网时代,BAT原本各自为战,百度专注搜索领域,阿里专注电商领域,而腾讯专注在IM领域。

随着三家的体量越来越大,在各自领域形成垄断优势之后,再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商业世界被解构重塑。

BAT三家的的主营业务和收入结构虽然不同,但业务结构却越来越趋于一致。百度不再是仅仅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阿里也不再仅仅是一家电商公司,而腾讯也不在是社交公司。

BAT成为了三家全业务覆盖的巨无霸互联网公司。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在重要业务当中能够跟其他两家公司形成对抗,需要通过或投资来达到目的。

如阿里巴巴收购高德就属于这一类,地图业务作为一项互联网重要的基础业务线,在BAT三家当中,原来只有阿里巴巴没有涉足,而阿里巴巴通过对高德的收购,终于填补了在这一块业务上的空缺,去掉一块心病。

腾讯投资京东也属于这一种,电商作为互联网行业目前最重要的一个业务线,腾讯自然不甘心在这一领域没有建树,虽然有易迅、拍拍,但体量太小,不足以对抗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大鳄。

在腾讯投资京东,并把易迅、拍拍网打包送给京东之后,就使得腾讯在电商领域有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能够与阿里巴巴形成对抗。

在商战当中,除了卯足力气发展自身业务之外,还有谨防被竞争对手超越。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投资或并购来阻击竞争对手实现弯道超车。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巨头之间的竞争就更为激烈。阿里巴巴通过收购UC来达到阻击百度的目的。

在这类收购案当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家巨头为收购一家企业收购会争的不可开交。最初百度曾一度对UC有意,而阿里最终通过高价在收购UC当中获得了胜利,使得UC投入了阿里的怀抱。

这使得阿里在移动搜索领域,有一个尖兵杀入到百度腹地。在对竞争对手的阻击收购案当中,百度自然也不甘示弱,比如百度去年19亿美元收购91,就是对竞争对手360在应用下载市场上的成功阻击。

随着BAT三巨头的体量越来越大,其流量的导入和制造能力也越来越强。使得流量的最大化变现也成为各大巨头的当务之急。

如腾讯的一系列收购投资案当中,投资大众点评网、投资京东,微信的流量入口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腾讯在投资大众点评网和京东之后,在微信端很快便加入了大众点评网和京东的入口。

百度投资去哪儿,以及全资收购糯米网,同样是平台流量变现的一种方式。百度作为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厂商,拥有互联网上最佳的流量入口,投资和收购案中流量变现也是其主要诉求。

近几年来的投资收购基本都脱离不了以诉求,不是互相独立,在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当中,不仅仅是满足以上某一个诉求,而是同时满足了几个诉求。

巨头投资收购策略很还会发生变化,经过近一两年的收购整合之后,三巨头在互联网行业内已经形成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特别在即将成为或已成为千亿美元市值的行业寡头之后,巨头们很可能都会放眼国际市场,对外展开扩张,之后巨头们的投资并购策略转向国外扩张。

马云小试牛刀马化腾也没闲着,李彦宏稍逊风骚,百度开始孤注一掷,重金押宝人工智能,一场新的智能化战争已经狼烟四起。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