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食尚生活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楚汉之争是人才与利益之争
作者: 时间:2017年09月30日 关键词: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

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

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

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

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

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

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于沙丘病逝,中车府令赵高等人发动沙丘政变,矫诏将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赐死,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秦二世昏庸荒淫,赵高又专权乱政,赋敛益重,戍徭无已,致使天下越发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国每况逾下,十年暴政最终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称楚王,一时间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九月,前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发动会稽起义,项梁自号武信君;同月,原泗水亭长刘邦亦于沛县起兵响应,称沛公。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秦二世二年二月,项梁召集楚地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县议事,刘邦亦率部归附项梁。

是时,燕、赵、齐、魏兼已自立为王,项梁于是采纳范增建议,拥立前楚怀王孙熊心为王,仍号楚怀王,都盱台。

八月,秦军最高统帅、上将军章邯在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王咎和齐王田儋后,与项梁展开了定陶之战,项梁因轻敌而战死,章邯于是认为楚地已不足忧。

领兵北上攻打赵国,围赵王歇于巨鹿,赵王遂求救于诸侯。

章邯破项梁军,楚国上下十分震恐。刘邦项羽弃陈留,率军东归。

1、秦二世三年十月,楚怀王迁都彭城;

2、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以吕臣父吕青为上柱国,封沛公刘邦为武安侯,任砀郡长,领砀郡兵;

3、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接着,楚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进伐秦。以宋义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

刘邦则收项梁、陈胜散军,并以此为基础西行伐秦。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西征前先行北上收陈楚散卒,先后攻取了洛阳周边一些地区企图夺取洛阳经潼关入关中,后被洛阳郡县兵出城迎击大败南逃。

在得到郦食其为代表的地方豪强支持后改变策略转走武关道入关中,经过几个月的转战,于汉元年十月进至咸阳郊外,于蓝田大破秦军,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尽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杀卿子冠军,夺其军权,率军北上救赵,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王离北方边军主力,之后再连破秦军,最终秦将章邯投降。

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率诸侯军进入关。与刘邦会于鸿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鸿门宴后,项羽入屠咸阳,杀秦宗室,焚秦宫室,劫掠关中。

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项羽败亡后,楚地陆续平定,最后唯原项羽封地鲁不下,汉军乃以项羽头示鲁,鲁遂降,楚国至此全部平定。

楚汉战争末期,属楚国阵营的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先后归附汉王刘邦,唯临江王仍不听命。

汉五年十二月,汉军又攻破临江国都江陵,俘虏项羽所立的临江王共尉。

楚汉之争血雨腥风,楚汉之争是人才与利益之争。项羽为何失败、刘邦缘何成功,不仅楚霸王项羽不清楚,就是汉刘邦也没不整明白。

刘邦当上皇帝后,曾就此向列侯、诸将发问,并要求他们不要隐瞒,如实讲述,高起、王陵二人回答: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不尊重人,项羽仁义爱人。

司马迁直言刘邦好酒及色。对于投奔他的儒者,刘邦动辄解其儒冠,小便于其中。有一次,周昌奏事,打扰了刘邦和戚姬的宴饮。刘邦起身追打周昌,还骑在周昌脖子上。

这些都是慢而侮人的表现,高起、王陵认为,在争天下的过程中,个人教养其实没什么大用,重点在于能否分配利益。

刘邦态度再恶劣,只要他愿意与天下同利,愿意给予追随者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就能获得拥护。这是刘邦获得天下的关键所在。

海果汇专家认为,高起、王陵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选择,即以私有财产为重要追求。

刘邦当上皇帝几年后,在未央前殿为父亲祝寿,席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邦寒微时,其父以刘邦兄长之勤奋来教训刘邦之无赖。这件事一直让刘邦耿耿于怀,故而在父亲的寿辰宴会上旧事重提,让父亲比较一下自己和哥哥的产业究竟谁更多。

这种后进者逆袭的快感,让群臣受到感染,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在这场逆袭的狂欢中,刘邦似乎忘记了自己皇帝的身份,而如平民一般计较起产业的多寡。在刘邦的世界中,似乎始终未走出平民的精神状态。

天下之于他,不过是一种大的产业而已。刘邦曾经去过咸阳服徭役,并亲眼见到了秦始皇,还感慨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

皇帝排场的盛大与自己服役的卑微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激发了刘邦的权力欲望。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无数个刘邦内心对富贵的渴求。

陈胜是失败了的刘邦,刘邦是成功了的陈胜。汇聚到刘邦身边的众人,大多数社会身份也比较低下。

清人赵翼对汉初诸臣的社会出身有过概括,除了张良为六国旧贵族、张苍为秦御史之外,其他人社会地位都不高。

萧何为沛县吏掾,曹参为狱掾,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为白徒,樊哙为屠狗者,周勃为给办丧事者,灌婴为贩缯者,娄敬为挽车者……赵翼称他们为亡命无赖之徒。

亡命无赖之徒为反体制的存在,商鞅变法以来,秦将民众按什伍之制编入国家户籍,户口成为赋税征收、兵员征发的依据。

为扩大赋税征收的基数,秦制规定一家不能有两个成年男子,否则赋税加倍。这一政策将大家庭拆分为若干小家庭,由此确立了以小家庭为所有者的财产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私有财产观念的成长沃土,成为促使个人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动力。刘邦等亡命无赖之徒,在乱世之际由社会边缘人物一举成为时代的主角,其内在动力即在于此。

相较于项羽,刘邦显然更了解亡命无赖之徒的心理欲求,能以积极分配利益的方式予以团结。这是刘邦战胜项羽、获得天下的关键所在。

随着亡命无赖之徒创造出布衣将相之局,一场新的危机悄无声息地到来。它较之于秦代的统治危机显得不动声色,却更为严峻,甚至危及中华古代文明的存在基础。

刘邦平定天下后,原本征战四方的群臣在朝堂上饮酒争功。有的胡乱呼叫,有的拔出剑击打立柱,刘邦十分担忧。叔孙通对刘邦说,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刘邦闻言心动之后,叔孙通到鲁地征召儒生30多人,与门下弟子100多人一起研习礼仪,并在长乐宫建成之日引导王侯将相朝拜刘邦。

朝拜之日,刘邦高坐殿上,慑于朝仪威严,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侍坐在大殿上的群臣也伏身低首。御史监督王侯将相,如有不符合朝仪者则当场带出。

结果直到仪式结束,无人敢于失礼。刘邦感慨,今日始知皇帝之贵呀。亡命无赖之徒固然能够通过朝仪训练在举止上成为王侯将相的样子。

在精神层面,他们尚无法为汉帝国的庞大身躯灌注灵魂。洛阳城中的天才少年贾谊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

他上书道,汉朝的统治依靠熟悉法令的官吏,他们能够解决事务层面的问题,却不能解决精神上的困境。作为亡命无赖之徒,渴求富贵能使其争夺天下;作为王侯将相,竞相奢靡会使其败坏风俗。

对贾谊的意见,汉文帝一度有所触动,并试图改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皇帝最终放弃了改革,贾谊也被贬为长沙王傅。

在湘水之畔,贾谊作《吊屈原赋》以自伤,未料自己也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并与屈原同传。

千载以后,另一位大才子李商隐又为他写下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千古名句。汉代精神的转向,要留待30年后的汉武帝予以实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从儒、法、道之争的论域中抽身而出,便会发现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策论具有比诸子门户之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董仲舒所阐发的公羊三世说,给予了汉朝统治者时空观念。

1、在汉朝的政治实践中,衰乱世对应于汉高祖、吕后时期以关中制衡关东诸侯的时代;

2、升平世,对应于汉文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及被动应对匈奴侵扰的时代;

3、大一统的太平世,则是汉武帝需要实现的。

这一时空体系,不仅解释了汉代历史的发展,而且赋予了汉武帝历史责任。由此,开创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卫青、霍去病、张骞等一系列彪炳史册人物的出现,一定意义上都得益于这个时空定位。

汉武帝时代并未强行压抑秦汉以来渴求富贵的社会心理,而是将这种心理欲望引导至国家层面,为其追求大一统的国家战略服务。

汉武帝的学校制度、选举制度也建立在实现人心欲望的基础之上。汉武帝在长安城外立太学,设太常博士弟子50人,在太学中随博士学习。

这些人在读期间免除徭役,学成以后有入仕的资格。又令天下郡国设官学。官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官吏,养成过程是知识教育和德性教育并行。

尽管求学者的初始动机是求得富贵,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渐渐得以转化心性。汉武帝规定郡国向朝廷举荐人才,举荐的标准有:

1、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2、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3、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4、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正之行。举孝廉时,尤重德行和经学。

经由这一选士标准,将求取富贵者改造为经明行修之人,求富贵者的心性得以转变。

如,汉元帝刘奭作太子时的师傅萧望之,其家族世代经营田业,到了萧望之这一代开始转向学术。萧望之研习齐诗多年,成为一代名儒。这是强宗豪族转为儒学家族的典型。

经由儒家教育而引发的心性转变,不仅发生在强宗豪族身上,而且也发生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刘奭即位后,成为我国历史上首位笃信儒家学说的皇帝。刘奭当太子时见到大臣杨恽、盖宽饶等获罪而诛,就向汉宣帝进言,陛下执法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闻言怒而动声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乱我家者,太子也!

自此以后,汉宣帝疏远刘奭并试图立淮阳王为太子,只是因刘奭为许皇后之子而作罢。

汉元帝的出现,意味着儒家话语体系成为朝野共同的言说方式。在社会领域,由强宗豪族转化而来的儒学世家也成为中坚阶层。如,三国时名士杨修的家族,四世皆为三公;袁绍的家族,四世出了五公。

经过数十年的思想浸润,秦汉之际求富贵的直白欲求递升为东汉时代担当道义的追求。东汉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道义是非已成社会的普遍共识,影响中国近2000年的三纲也在东汉汉章帝时期得以确立。到汉章帝之子汉和帝继位后,君为臣纲开始遭到破坏。

汉和帝以后的9位皇帝都是未成年即位,其中最小的汉殇帝即位时不满百日,驾崩时年仅2岁。

皇帝年幼时,由外戚执政;皇帝年岁增大、要求亲政时,所能依靠的力量则只能是身边的宦官。东汉中期以来的政治便是外戚和宦官的轮流执政。

汉顺帝时允许宦官以养子为后、世袭封爵,从此宦官势力发展为宦官家族势力,从朝廷延伸到郡国,并又发展为强宗豪族。

宦官势力的快速发展,与以澄清天下是非为己任的儒学士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在士人看来,宦官掌权是违背纲常之事。

洛阳太学生3万余人与反宦官的官员一道,自命为清流,视宦官为浊流,攻击的主要手段是上书奏事、揭露宦官罪恶。汉桓帝时,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太学生以太学为阵地,激扬名声,议论朝政,形成所谓“清议”。处士横议,太学生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势力。

由宦官控制的政府于汉桓帝延熹九年和汉灵帝建宁二年,将清流官僚和士人,扣上党人罪名予以镇压。尤其是在第二次党祸中,将上百名士人处以极刑,禁止入仕数百人,并牵连众多族人。

在这一过程中,笃信正义的士人展现了非凡的精神力量。党锢名士范滂赦归回乡之际,汝南、南阳士大夫纷纷迎之。

景毅之子为党锢名士李膺门徒,李膺入狱,景毅之子却未被追究,景毅于是自行上表免除官职。皇甫规曾为宦官下狱,为太学生所营救,却在党锢之祸发生后,向朝廷上表自述为党人。

党人张俭亡命时,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孔融接纳张俭,事泄后一门争死。

楚汉之争是人才与利益之争,刘邦得到天下后依然是人才与利益之争,直到现在的天下还是人才与利益之争。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