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食尚生活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电子鸦片害人匪浅应当齐抓共管
作者: 时间:2018年01月31日 关键词:


电子鸦片害人匪浅应当齐抓共管,打点子游戏成瘾,被称为电子鸦片,其实一点都不为过,长期痴迷游戏会造成脑部海马体永久性损伤。

海果汇专家介绍,海马结构由海马机器临近颞叶区的齿状回和下托组成,海马区包括海马旁回内部的内嗅区。

医学领域常把海马看做侧脑室颞角的一个内侧凸起,是由CA1、CA2、CA3和CA4三个区域组成,信息进入海马时由齿状回流入CA3再经过CA1到脑下托,并在每个区域输入附加信息在最后的两个区域输出。

不同区域的在海马的信息处理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角色,海马在将短时记忆进行巩固进而转换成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记忆巩固的过程中,长时增强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时程增强作用,又称长期增益效应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信号传输中的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能够同步的刺激两个神经元。

记忆被认为是由突触强度的改变来编码的,长期玩电子游戏,重复高强度刺激海马体会造成永久性伤害,导致躁狂性精神分裂。

被称为天才的茅侃侃不但沉迷游戏,而且制作游戏,生活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已经是严重的精神分裂,还自认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屡屡受骗,负债累累自杀身亡。

天才茅侃侃被逼自杀的例子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力,电子鸦片害人匪浅应当齐抓共管。

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孩子触网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

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因为唐轩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再加上他已经向爸爸承诺,寒假里每天玩游戏时间绝不超过半个小时。

海果汇专家介绍,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

00后、10后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事实,熊孩子投身网络就像鱼儿遇到水那般游刃有余。

只能称得上“网络移民”的父母遇到网络时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当“数字原住民”和“网络移民”在家中遭遇,他们之间的不协调便演变成了“手机争夺战”“网络保卫战”。

更有甚者还出现过小学生玩网游和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随着寒假的到来,这样的战争势必更加白热化。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孩子能否不被网游绑架?

网络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数字代沟能否填平?

来自广东的初一男孩光亮说,爸爸用过的每一部手机都有《王者荣耀》,我们班44个人,大概有40个人都玩游戏。

他是班上极少数不玩游戏的,经常感觉被孤立。00后儿童是网游一代。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3~9岁儿童周末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行为,

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看漫画等超过30分钟的比率达48.5%,10~14岁则已达57.1%。

3~14岁儿童中平均有33.3%的儿童还会自主研究网络游戏攻略,在13岁就已超过半数,达到51.3%。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会系鞋带的。

现在的孩子完全可以称为游一代,手机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和家长间冲突的导火索。有53.1%的高年龄段儿童曾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到了14岁争论最多,达到65%。

就在人们痛骂手机游戏如何诱骗孩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这样说,我爸爸在我们家的每个手机上都下载了《王者荣耀》,他下班回家经常打游戏很长时间,我有时候看着他玩,他玩得入迷了根本没发现。

电子鸦片害人匪浅应当齐抓共管,无论给00后、10后贴上怎样的标签,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个孩子这个事实,他们的很多行为来自上行下效。

唐轩的爸爸唐先生说,我最恨的就是儿子迷恋手机游戏的状态就像着了魔。期末考试前唐轩腿受了伤在家休息,唐先生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在家复习计划。

唐先生只要没看着他,他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玩游戏,怎么说都不管用,一气之下把唐轩的手机扔出了窗外。

唐先生可以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唐轩,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唐轩的妈妈。

唐轩的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所以,回到家后总是喜欢用玩游戏来放松。有时候吃饭她都拿着iPad在玩。

唐先生说,唐轩玩游戏入迷就是从跟着妈妈一起保卫萝卜开始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胜过言传,唐轩的妈妈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

当疲惫袭来时放纵自己的渴望总会战胜做孩子榜样的要求,面对网络成人和孩子经受着同样的考验。

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

只要拿手机就以为我是玩游戏其实,这样做只能动摇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同时也可能逼得孩子的上网行为更加隐蔽。

唐先生说只要不玩游戏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很多家长都跟唐先生一样,以为跟儿子的战斗就是跟游戏的战斗,只要隔离了游戏就是战胜了手机、战胜了网络。

对于00后、1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来说,网络和手机绝不等同于游戏。来自成都的初二年级男孩邱晨说,我在《我的世界》里重建了一个故宫,他跟一群同伴共同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

邱晨的工作是负责外围城墙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斗拱、什么是榫卯。

北京的初一女生王瑶说,我在手机上查各种资料、用手机听歌、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游戏我们经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网打,不知不觉就练了英语。

这些孩子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无所不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他们在网络上娱乐、在网络上交往、在网络上学习,还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对孩子们来说,虚拟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家长们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

邱晨说,我一拿手机他们就认为我在玩游戏,这让我非常愤懑,有时候就要吵上几句。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父母把他的课外时间几乎都占上了。

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课外班,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满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课、写完了所有的作业,我刚拿出手机放松一下,我爸就说你怎么一有时间就玩游戏呀,去做几篇阅读理解去。

家长的这种误解不仅造成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让孩子们远离父母。王瑶说,我妈给我规定了上网时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上网5~10分钟,其实这点时间什么也干不了,连看新闻都看不完。

我干脆不当着她的面上网。每次10分钟到了妈妈让停止她就停止,但是等家里人都睡下之后,她还会偷偷爬起来上网。

有些孩子走得更远,不玩游戏的初一男孩光亮说,班里面玩游戏的同学下课总是聚在一起,玩得好的同学就被其他同学称为大师。

大师们经常被同学请教,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玩游戏的成功经验写下来,做成攻略,然后抄在一张张纸上,卖给同学。当孩子有意远离家长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光亮说班上有同学为了买游戏装备经常向同学借钱,互联网双刃剑的剑柄要掌握在家长手中,就在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互动中,孩子们把家长甩在了后面。

张海波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数字化成长有三个显著的关键年龄,5岁、10岁和14岁。他们从一个互联网的小玩家变成了小用户,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很好利用网络的小创客。

而在14岁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超越了父母,成为比父母懂得多的人,成年人因为以往学习习惯的固化使他们在网络的使用上遭遇了瓶颈。

比如同样是学习制作PPT,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找一本教材,而小孩子很可能在第一次做PPT的时候把页面上的每一个“菜单”都拉下来试着使用一下。

这样做完了第一次PPT之后,就几乎完全掌握了要领,成人则很可能要经过很多次才能学会。成年人也感到了这种差距,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承认孩子懂得比自己更多。

互联网的后喻时代就在眼前。王瑶的妈妈狄女士说,成年人的内心感到了恐慌,对于网络我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但是,要跟上孩子们也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孩子说出的话我都不懂,更别说搞懂网上那些内容。不少家长选择逃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

每一代亲子间都存在代沟,填平这个鸿沟的关键人物是父母,与其把网络这把双刃剑交给孩子,不如把剑柄抓在家长自己手里。因为家长越是远离网络,我们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被网络上那些负面的东西绑架。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把反喻时代变为共喻时代,家长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最新脚步,及时理解潮流文化,这也不是一个家庭能解决的。

电子鸦片害人匪浅应当齐抓共管,一方面国家应该净化网络空间,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学校也要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

要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现在的孩子在操作层面的技术比成人要走得更靠前,但是面对信息时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还亟待加强,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教育任务。

茅侃侃以死抗争的是黑恶势力和腐败势力对他的摧残,茅侃侃的精神分裂与沉迷游戏,沉迷虚幻,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