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美丽黄山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
作者: 时间:2018年02月02日 关键词:


美丽黄山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
海果汇专家介绍,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在多数人眼中,千岛湖是个旅游胜地,更大意义是浙江的饮水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备用水源。
千岛湖面积大致与百个杭州西湖相当,是个人工湖泊,1959年新安江水库蓄水,新安江的下游河段就变成这个拥有众多岛屿的湖泊。
新安江是浙江母亲河,是钱塘江的源头,总长359公里,干流的三分之二在安徽境内,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群山之间。 
市场经济时代的过度开发,国内多数大江大河、淡水湖泊拉响水质警报,连地下水都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然而,千岛湖依然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千岛湖水质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于邻居安徽,68%的千岛湖水来自安徽。 
大家知道,新安江的上游是安徽黄山市,下游是杭州的淳安县和建德市,同饮一江水,跨过一条省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去甚远,且这种差距还有拉大之势。
安徽一共16个地级市,地级市黄山只有590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占全省的4%,这座城市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约101亿元,只占安徽省的2%,排名地级市倒数前三。
沿海地区制造业成本高企,数不清的工厂选择内迁,距离苏浙等发达省份较近的安徽成为产业转移的优选地。
只因地处长三角大水缸千岛湖的上游,黄山不得不设置环保准入高门槛,不得不忍痛放弃发财的机会,近年来黄山拒绝的大投资有40多项,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
海果汇专家认为,一味要求邻居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保住新安江上游的一江碧水,下游的浙江人尽享环保果实,于情理不合。 
国际上,位于同一条河流上的两个地方,上游保护了环境,下游对上游给予生态补偿,符合惯例,在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没有一条涉及生态补偿的文字,跨省的生态补偿更是无从谈起。
现实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安徽和浙江两省的协商基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识,上游的安徽为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会,付出机会成本,下游的浙江从中受益,上游地区应该和下游地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下游应和上游共担环保责任。
2008年,财政部、环保部开始酝酿在新安江流域首推跨省生态补偿,经过4年磋商、磨合,一套中央及两省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终于成型。
3年后,新安江水质变好了,浙江给安徽1个亿;水质变差了,安徽给浙江1个亿。
街口镇位于千岛湖水库库区,50多年前蓄水后,这里的村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如今在新安江里网箱养鱼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网箱在这个月底前就要被拆除,尽管不舍,村民们还是在动手。
政府的补偿标准是,竹网箱每平方米补偿23元,钢制网箱每平方米补偿45元,这个两省交界处的镇子未来的打算是,洗脚上岸,转而依靠生态旅游觅出路。
利用国家下拨的资金,江两岸已组建了7支专业打捞队,专事清理江面垃圾,沿江10个乡镇建起垃圾中转站或焚烧炉,100个村庄有了专业保洁队,收集村里的生活垃圾送往处理场。
在黄山全境,威胁江水的造纸、印刷、纤维板、水泥四大类工厂全部被关闭。
美丽黄山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
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
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
美丽黄山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2.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
海果汇专家介绍,黄山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靠浙江、南连江西、西邻池州、北接宣城,位于东径117°02′~118°55′,北纬29°24′~30°24′。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较大,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黄山市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
一、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黄山山脉,天目山、白际山山脉,中间形成两个盆地;
二、丘陵山地坡陡峰高,相对落差大,河流下切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两个盆地由于众多的高丘、低丘的分割,形成复杂多样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
四、黄山市共有河流600多条,新安江是全市的主要河流,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休宁、屯溪、歙县,在歙县街口注入千岛湖,在黄山市境内总长度242.3公里,面积5820平方公里,占黄山市总面积的59%;
五、境内还有发源于黄山北坡的青弋江,北流入长江;
六、发源于黄山南坡西段的阊江,南流入鄱阳湖,均属长江水系。
全市按水资源分区划为富春江水库以上,新安江流域上游、饶河、青弋江水阳江三个三级区,国土面积980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48.1万人。
黄山市水资源来自天然降水,地表水靠降水补给,2011黄山市水资源公报,年平均降水总量152亿立方米,其中新安江流域98亿立方米,占全市降水总量的64%,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
最大月雨量一般出现在5、6、7月份,最小月雨量一般出现在12月份,同时境内降雨的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最大最小年份的比值达2.5以上,有时甚至达到3.0。
黄山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5.5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13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6.4倍,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4倍。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8.3万千瓦,可供开发量2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4.3%,供、用水总量均为5.826亿立方米。
1、地表水为5.646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97%;
2、地下水为0.180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3.0%,全市农灌用水量3.52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
3、工业用水量1.085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9%;
4、林牧渔畜用水量0.154亿立方米;
5、城镇公共用水量0.414亿立方米;
6、居民生活用水量0.608亿立方米;
7、生态环境用水量0.037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39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54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56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63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96升/日。
2011年黄山市水资源公报,全市在册水库219座,其中3座中型水库、216座小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4个,小型蓄水、引水、提水灌区6万多个。
新建了设计日供水量5万m3/天的丰乐水库供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4.94万人的工程项目1148处,对178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3平方公里,建成堤防工程长度为1085.75公里。共建有水电站148处,装机总容量11万千瓦;以小水电供电为主的乡镇46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
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各级领导历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2004 年以来,全面启动生态大市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编制和实施《黄山生态市建设规划》,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划,依据规划合理产业布局,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
二、严把环评关强化项目环境管理,正如全国政协《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所指出,为了保护母亲河新安江,黄山市做出了很大贡献。
黄山市的发展遵循生态第一的原则,追求绿色GDP,舍弃40多个投资额达40多亿元的污染企业入驻,关停并转了原先存在的一些污染企业,投入巨资建设各类点源污染防治设施。
投资1.14 亿元于2005 年建成了5 万吨/日的黄山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十一五期间又完成6座城市污水厂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5万吨/天;投资建成多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三、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全市现有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22个。
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森林覆盖率达77.4%,通过推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
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实施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农村畜禽养殖和农户家庭的污染。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防治,确保了水源的涵养及水环境质量的稳定,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水。
加强水资源管理立法,完善水资源调控体系,以防洪除涝、供水、水资源保护、航运等为目标的综合治理骨干工程。
2007年11月9日,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颁发了《黄山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这部法规的颁布实施,它标志着黄山市地下水资源管理走向法制轨道,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2000年编了全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评价;
二、2003年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新安江流域、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
三、2012年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黄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四、2012年市水文局编制了黄山市水功能区划,从水量、水质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黄山市水质型缺水矛盾的对策措施、水资源危机状况下的应急预案,研究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原水供水专道网络方案;
五、2012年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黄山市新安江河道采砂规划。
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以新安江、长江流域构成一个统一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强化水行政职能,逐步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把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构建水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体系, 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下设水质监测局对太湖、新安江流域的河流水质保护进行科技研究,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
扩大实施利用浮床种植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和人工水生植物恢复技术等示范工程。
制定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满足生态环境用水,做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环境。
推进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实现水资源信息共享,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保护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研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体制,依据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指导流域水资源保护,发挥水价经济杠杆和水市场调节作用,在流域内用水权理论引导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逐步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探索水环境补偿机制、排污控制量指标的市场交易办法和以税代费的改革措施,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和保护的基础性作用。
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在水资源保护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水资源保护形势却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尚不完善,缺少骨干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难以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造成开发利用率很低,我市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6.2%,是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的31%,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客水极少,只有来自绩溪的杨之水,来水面积71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3%,是安徽省客水比率最小的市。
还要向新安江下游千岛湖提供大量优质饮用水,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 2011年1~5月份区域平均降水量330毫米,仅为常年的1/3,为历年来同期最低值。
6月份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84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降水持续时间长、总量大、强度大、分布不均,造成江河水库水位暴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7~9月份降水量471毫米,比上年偏少30%,比常年偏少2.5%,10 ~12月降水量147毫米,比上年偏少41%,比常年偏少25%。
无论是工农业用水,还是居民生活用水,都未注意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
目前全市除了少数几家工厂重复利用了部分循环冷却水外,其余的用水均未重复利用。农业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很少,灌区渠道大部分是土渠,跑、渗、滴、漏现象普遍存在。
全市水利工程渠系平均水利用系数低,只有0.47,农田灌溉方式也不尽合理,仍有不少地方还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近三年,黄山市共拒绝外来投资项目140多个,投资总规模达130亿元。一边是拒绝投资,另一边则是更多的环保投入。
1、40多个生态环保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
2、村庄环境整治,完成投资11.7亿元;
3、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投入10.7亿元;
4、从2011年起的3~5年时间,实施500个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都与新安江治理有关系。
黄山市作为仅有148.1万人口、经济总量偏小的地区,地方百姓发展的愿望也是很迫切的,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走出一条符合黄山发展的新路子。
尽管新安江流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已正式启动,但单纯的资金补偿,对于需要大量生态环保投入的黄山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鉴于生态与环境效益外部性的特点,从长期来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手段或方式,只有切实建立国家、地方和消费者多层次的共建共享长效机制才是合作共赢的根本途径。
至今,这一机制的建立仍然没有明显进展,水环境形势恶化,水资源调控能力薄弱,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黄山市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地表径流有减少和质量变差的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山市近年来出现了干旱化趋势。
1989至1998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7.52亿立方米,1999至2009年的年平均径流量只有27.45亿立方米,比前一个十年的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6.8%,其直接后果就是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
水利工程调控能力薄弱,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5~7月丰水期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2%,而9~11月枯水季节的降雨量仅占全年的8~10%,季节性缺水率达80%。
上游地区至今尚无大型生态用水调蓄工程,既无法削减洪峰,保障下游安澜,也无法调控平衡季节供水,一旦遇到较大的降雨和干旱,新安江不是泛滥成灾便是自然断流。
废污水治理设施严重滞后,监督管理不力,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增加,由于污废水处理排放系统不完善,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水污染监控和防治体系,在临近工业集中区和人口聚集区的河段,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在老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新的污染仍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工程设施严重滞后,已有设施的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
农村面源污染加重,由于农村环保基础建设滞后,大部分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增加了地表水污染负荷。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严重,一直以来,水资源浪费现象都比较严重,无论是工业、农业用水,还是居民生活用水,都未注意水的重复利用。
目前全市除了少数几家工厂重复利用了部分循环冷却水外,其余的用水均未重复利用。
农业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很少。灌区渠道大部分是土渠,跑、渗、滴、漏现象普遍存在,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方式也不合理,不少地方还采用大水漫灌。这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首先要重视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工作方向,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系统的进化一直以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长此以往,必将走向万劫不复的灭亡之路,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境问题政治化,实行责权对应的环境问责制, 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需要注意两条曲线,一是GDP增长曲线,二是环境破坏和污染治理成本曲线,只有对两者综合权衡妥善处理,才能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发展战略。
否则,即使怀抱“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信念,如果缺乏对自然生态环境冷静的理性思考,信念只能永远停留在自己的意愿中,水资源保护工作应贯穿在人与水的各个环节之中的。
正确客观地调查、评价水资源,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都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三者平衡与协调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各地区、各部门、集体和个人用水利益的分配与调整问题。
规划问题科学化,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相协调,经验和教训一次次警示我们,切实转变对水的认识,摒弃向大自然无节制索取的传统意识,真正按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水和谐,是推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实施水利工程建设,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更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保护水环境,必须坚持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重新调整思路。
解决洪涝灾害,要给洪水以出路,努力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
1、从无序、无节制的人水争地向有序调度,人水和谐转变;
2、从过去的单一泄洪;
3、向确保安全、注重雨洪利用、实现洪水资源化转变;
4、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从体制和机制入手,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5、防治水土流失,主要还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加强治理;
6、解决水污染问题,根本是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从源头杜绝并治理水污染。
在这方面,流域机构承担着重大的使命,流域机构要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做河流的代言人,做生态的代言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管理问题统一化,促进区域水利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把水利界定在农业的范围内,加上水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致使出现了城乡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
农村水利由水行政部门管理,城市防洪和城市地下水资源由城建部门管理,地热水由地矿部门管理,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管理。
这种体制造成了诸多弊端:治理的不讲管理,开发的不讲利用,利用的不讲节约,供水的不讲排水,排水的不顾污染,因而水秩序混乱,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
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走出一条供水、管水、治污一条龙管理服务的新路子,建立起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水利协调发展。
水价问题市场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时有长流水现象发生,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城市用水定额管理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避免无效浪费,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
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工程问题减量化,严格论证尽量减少水利工程本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作为一种依赖自然生态基础的生态资源,必然随生态危机同步恶化而产生水危机。
人类误把水资源当作工程资源,一直采取工程措施作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手段,反而干扰破坏了良性有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危机则愈演愈烈。
水资源保护首先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流域生态治理,重建陆地自然生态环境,重新驱动自然水循环,将社会水循环重新纳入一元化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恢复良性陆地自然生态条件对水资源无限循环再生潜力发挥全方位的自然调节功能,促进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良性自然水文循环。
保证水资源再生潜力和保证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足够的承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实行水资源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法制问题规范化,依法治水管水,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水、管水的进程,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水费等水利规费,开发水质监测工作,积极防治水污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采取制定水价标准等措施,鼓励工业循环用水,农业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减少水的浪费。
宣传水利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树立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社会新风尚。
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利用法律武器,结合经济手段,有效地管理水资源,从而保证黄山市水资源永续利用。
梦幻黄山,美丽家园,群峰林立,神奇幻化,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
如今,黄山山脉方圆1200平方公里,依法划入的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区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依法划定的外围保护区总面积490平方公里。
这是一座全球绿色名山,境内植物荟萃、生灵共舞。1805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323种脊椎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
黄山还是长江、钱塘江水系在安徽境内的分水岭,黄山名录遗产地为黄山地区生态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水土与气候条件,为钱塘江上游—新安江、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提供了洁净的水源。
创建了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入选首批全球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并启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工作,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获全球环境基金审批实施。
这是一座中华文化名山,黄山古称黟山,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此修炼而仙,747年,唐玄宗李隆基据此敕改黟山为黄山。
千百年来的人文活动,映射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体验,遗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遗存,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作品,孕育了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奇葩黄山画派。
199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首批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没有见过黄山的奇峰怪石,你就不会懂得中国山水画的美;不曾领略黄山的云海松涛,你就无法进入中国诗词歌赋的意境。
这是一座世界风景名山,峰峦叠嶂,巧石林立,青松争奇,烟云万象,构成了万千幻化的壮丽景观,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
1019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为黄山赢得了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美誉。
1985年作为惟一山岳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览者以及艺术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每年有超过300万来自全球的访问者充分享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天然美景、体验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
这是一座改革开放名山,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黄山并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掀开了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序幕。
此后,黄山人谨遵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与美国优胜美地、加拿大班芙、瑞士少女峰等名录遗产地缔结友好合作关系;
2、与可持续旅行国际等携手创立可持续目的地领导者联盟;
3、牵头发起设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
4、与各专业院校合作建设黄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这是一座科学管理名山,以国际化导向、系统化战略、智能化支撑来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不断追求卓越管理品牌;
6、合作起草《旅游景区服务管理规范》、《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
7、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目的地管理奖、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业社会责任奖以及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国家级奖项。 
8、这是一座可持续发展名山,持续推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观测区、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实验区建设;
9、携手创建了首个世界优秀景区目的地,入选首批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
10、参与制订《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1.0版)、《全球酒店业与经营商可持续发展指南》(2.0版)。
黄山生物与地质多样性保育、文化与文明多样性交流、公众教育与游览体验度提升、公平受益与社区幸福度增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宣传推广。 
将更加有效实现资源与环境保护、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游客管理、组织效率提升等目标,不断致力于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的创新实践。
大力倡导弘扬新时代黄山精神—以包容的精神来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景观与审美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重服务价值的最佳结合。
以担当的精神来统筹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以创新的精神来审视各种变化,应对关键挑战,以开放的精神来分享梦幻黄山—美丽家园,共襄生态文明与教育体验的美好明天。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