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食尚生活 > 正文
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
作者: 时间:2018年02月16日 关键词:


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2017年刚刚过去,2018新时代的朝阳喷薄欲出。我们庆幸,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掌舵者和领航者。

海果汇专家认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待我们续写更为壮丽的伟大篇章。  

回望来时路,着眼新未来,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需要实干家,新时代需要深化改革,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出一系列大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新时代是科学思想指引的伟大征程,我们庆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灯塔和思想旗帜。

过去五年,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2018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风雨兼程,迈入新时代,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背后的关键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不二选择,我们唯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未来30年中国的壮美蓝图,将蓝图化为现实,要有实干家的精神和干劲。

行百里者半九十,伟大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秉承勤勉务实的精神,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切实解决问题。

正所谓:机遇虽在,不佑虚浮之辈;困难虽多,难挡实干之人。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家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时代的大厦已经奠基,基础牢固,大厦方能宏伟。

面对新时代大好机遇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唯如此,才能在新征程中有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8,让我们再次出发,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启航新时代。

海果汇专家介绍,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小区,和王保林一样,许多人家依照民俗在年夜饭前放炮,图个热闹吉祥。

梁家河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3户1187人,总土地面积14777亩。这个春节,梁家河村的许多村民都搬到位于镇上的小区过年。

这个小区离村子5公里,每户都在小区有住房,10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小区有暖气,冬天不受冻了。王保林回到家里,关门的瞬间,严寒被挡在屋外,室内温暖如春。

2月15日,在延安市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梁家河小区,王保林正在家里挂春节灯笼。晚上七点左右,年夜饭上桌了。

现在生活好了,年夜饭比过去丰富多了,桌上有鱼有肉,有陕北传统的蒸碗、油圈圈和年糕,还有炒青菜、西红柿、进口车厘子等。

王保林和父母、岳母、弟弟、妻子、两个孩子围坐在桌边,一家人笑语晏晏,说着家常。

王保林激动地说,我小的时候过年,最多能吃上顿蒸碗和年糕,青菜这些反季节蔬菜根本吃不上,更别说新鲜的水果了。

让他感触最深的变化,却远不止于这桌饭,今年47岁的王保林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他曾跑过许多地方,做过不同的职业。

当年梁家河村没有什么产业,家里退耕后留下的几亩地由我父亲种着,不出去没有事情干,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一样,只能外出打工。

多年来,王保林和妻子一直在外奔波,两个儿子也跟着他们不断转学。

王保林的妻子贺延红说,其实在打工者中我们情况还是不错的,两个人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但是安定不下来,感觉哪里都不是属于自己的家。

2015年5月,梁家河村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委会号召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发展产业。

王保林说,我搞过多年的经营销售,村里人希望我回来,管理旅游公司,带动村子发展。

回乡后的王保林担任了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并把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回乡青年吸收进旅游公司中任职。

1、懂驾驶的,就开电瓶车接送游客;

2、懂策划的,就写文案,制定宣传方案,同时还着重吸收贫困户进公司,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2月15日,在延安市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王保林家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吃着丰盛的年夜饭。

为了更快地发展旅游产业,王保林和村干部们想了许多办法,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小卖部、民宿等,最初村民们有顾虑,创业积极性不高。

王保林就自己贷款200万元,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一开起来生意就很好,去年收入有七八十万元。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才打消了顾虑。

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现在,村里已经有6户农家乐、13个小卖部、3家农家客栈,与王宝林离开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旅游公司还把村民的62孔窑洞,用一孔每年3000元的租金租用十年,改造成地道的窑洞民宿,供游客住宿。实现的收入每年给村民分红。

过去很多年,村子里就剩下老人们,和陕北普通的空心村没什么两样,现在,村子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年轻人也基本都回来了,热热闹闹的,人气旺得很。

梁家河村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旅游产业带动220人就业,梁家河村还建成高标准山地苹果园500亩,发展生猪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

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2017年,梁家河人均纯收入达到20800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

在年夜饭桌上,王保林端起酒杯对妻子贺延红说,我要忙村里旅游公司的事情,农家乐和老人、孩子主要靠你照顾。这一年,家里家外辛苦你了。

我还要继续把村里的45孔窑洞,打造成高端宾馆,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希望今年梁家河旅游收入能达到2000万元。

67岁的村民刘金莲和一家十多口人围坐在窑洞中,年夜饭荤素搭配,十分丰盛。虽然在小区中也有房子,但刘金莲并没有像许多村民一样,搬到小区的房子中过年。

她还是舍不下这住了几十年的窑洞,陕北讲究点灯过年,守在这里,不仅要点亮自己窑洞里的灯,还要点亮照看的另外几孔窑洞的灯。

话说,延安,梁家河村,黎明时分,万籁俱寂下了3天的大雪尚未融化,陕北高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天色渐渐破晓。

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个人,一群人,陆陆续续地,沿着蜿蜒的梁家河,从村外往村里走,网店店主、保洁员、农家乐老板,晚上住在村外安置小区的乡亲们,踩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陆续上岗。

让这个大西北的山沟沟,有了与40年前截然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1月下旬,寻常冬日里,走在这片1.4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感受这片黄土地背后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

看看家里时钟的指针指向7时,63岁的梁家河村民梁玉前套上蓝色的工作服,跨上三轮蹦蹦车出门了。

20分钟以后,他已经卸下村里铁业社的门板,坐在屋子里开始打磨今天的第一件作品——养花锄。

梁玉前是村里手艺出了名的铁匠,2015年5月,村里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在县城铁铺打工的他伸出橄榄枝。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40多年前,为了给村民制造和维修农具、日常生活用品,村里建过铁业社,他也是掌柜的不二人选。

那时候,他在城里每个月挣18元钱,回村只有每天的两个工分,村干部前后找他做了两次思想工作才答应回来。

这一次,公司给他开出了每个月2600元的工资,铁业社卖出去的铁艺产品收入也归他所有,二话不说就回来了。让梁玉前如此心动的,当然远不止收入这么简单。

这些年,依靠保留下来的知青院、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知青文化资源,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里相继建设了村史馆、知青文化体验园、苹果采摘园、耕作园、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前在县城,都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我们是在自己的村子里上班,心里踏实。

如今,村里的433户村民,几乎每一户都有人在村旅游公司上班,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日子好了,旅游去。

已过了平日的开门时间,村口的农家餐馆梁家小院依旧虚掩着门。推门进去,90后老板梁强的声音正从手机的那一端传来。

爸,我们今天从三亚往回走了,给您发了大海的照片,一会记得看。手机的这一头,留下来看家的岳父张志雄笑着不停点头。

餐馆开张近3年,这是梁强小两口第一次停了生意出门,北京、上海、长沙、海南,自驾玩了一路,日子越来越好了,就该出去开开眼界。

过去,梁强一直在煤矿工地打工,2015年,梁家河村开始对群众进行发展乡村旅游的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嗅到商机的他当即决定回村创业。

一开始,餐馆算上他一共只有4名员工,如今,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梁强的农家乐窑洞已由过去的3孔增为6孔,员工增至8名,每月光员工工资支出就达3万多元。

生意最好的一天,前前后后烧了60来桌菜,照这个发展势头,肯定还得招人。

去年,小两口装修了新房,给家里添置了一辆丰田越野车,还说这两年要给自己也买新车,这样的日子,搁以前真不敢想。

要啥有啥,纯天然无污染,太阳收起来了,窄窄的梁家河旁,风声呼啸。

28岁的高峰正在河边忙得热火朝天,甚至卷起了袖管,家里的小毛驴戴着眼罩,绕着石磨转圈磨面,需要他不时添料督促,几波游客先后进村参观,他又张罗着上前推销家里的农副产品。

大米、小麦、红枣,要啥有啥,嫌太重我们能一件代发,梁家河小米杂粮的店名下,支持快递、支持微信支付的提示分外醒目。

高峰也是在2015年春天回的梁家河,当时就是看中了村里原生态的农产品,现在城里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都喜欢无添加、纯手工,我们把东西做好了,把品牌打出去了,不愁没生意。

微店开业至今,最初的每天几十元钱流水,已经增长到现在的四位数,每天都有几十个快递,镇上的快递公司把他的摊位设成了定点。

翻翻摊位上厚厚的快递单,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成都,哪儿都有,一大半还是回头客。

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生在梁家河长在梁家河的年轻人,在这里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现在我们把梁家河的东西卖到了全国各地,今后,我们还要卖到世界各地。

陕北高原的夜晚,在冬天总是要来得早一些。结束近半天的游览,家住延安的巨鸣带着咸阳来的朋友往村口走,经过围起来的沼气池,他又一次停下脚步。

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是习近平主席当年带领知青亲手打造的呀!

这已经是巨鸣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第5次来到梁家河,有朋友来延安,就一定要带他们来看看,来多少遍都不厌倦。

朋友们年龄各异,职业也不同,可在这里总能收获一样的感动,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每一年,每一天,都有如巨鸣一般的外来者,在这个蕴藏着大学问的小村庄,寻回自己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地到梁家河参观的游客逐年递增,2017年更是突破100万人次。汹涌的游客潮,也提醒村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

从对旅游开发、村庄规划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土专家,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保林。

这几年,他和乡亲们一刻都不敢停止学习、停止思考,梁家河这几年的发展实属不易,今后更要趁势而为,永不懈怠,永不止步。

早就过了农忙时节,可延川县张卫庞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卫庞却没闲着。

吃完晚饭,他又一次拨通了镇上果树站站长高侯磊的电话,听说今年底就能通过手机APP看到苹果卖去哪了,我得再问问明白。

这款名为智慧灌溉云系统的手机APP,是合作社委托开发的智能平台,2017年4月上线后,通过农业物联网,梁家河14户果农的110余亩苹果园都实现了智慧灌溉。

今年,县里能源办和镇上的果树办又有了新想法,给苹果定位,实施梁家河绿色苹果可追溯体系建设,让每一只苹果从生长到销售都有迹可循。

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今后用手机就能种苹果卖苹果。

2014年,张卫庞家的苹果园率先挂果,之后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先富起来的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还用自己头戴羊肚手巾的头像申请了商标,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合作社在果园的无公害种植管理方面下了大功夫,又大力推广沼肥,使得土壤有机质及肥力得到提高和增加,苹果的质量和口感越来越好。

梁家河村发展苹果种植面积1200亩,已挂果500亩,其中200亩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带着梁家河三个字的大红苹果,告别了论斤买卖,光批发价就卖到了一只20元。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如今,延川县要以梁家河作为示范,一村带多村,多村带一镇,一镇带全县,到今年底,县要实现整体脱贫。

跟团游梁家河,村史馆、知青窑洞、第一口沼气池,走的是村里的经典旅游线路,梁家河自由行,生意红火的农家乐、村口的露天微店、村民广场的秧歌队,看的是村里日常生活的原生态。

走的路不同,看的景不同,见的人也不同,一琢磨,感受相同,就是我是梁家河人,我骄傲,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满足。

这一份骄傲和满足,体现在村里的各个细节,也写在每个村民脸上。

38岁的村民袁军霞嫁到村里快20年了,这几年,她只要有空就会到村口扭秧歌,以前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现在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了,只要有空,都愿意来扭几下。

22岁的村民石梅去年从西安回到梁家河,成为村史馆的一名讲解员,别人要一个多星期才掌握的讲解词,她第三天就说得顺畅。

村里的点点滴滴,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都说,我说得最有感情。

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梁家河给人的震撼,还在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为村庄做些什么。

正逢新雪开化,每天中午吃完饭,在村文化旅游公司上班的62岁村民石竹新都会主动去村道边扫雪,不加钱,但是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村里参观,干干净净才好看。

公司总经理王宝林,是石竹新的上级也是老乡,他说,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对旅游产业一窍不通,可就是认定了不能给村里丢脸这个理,一定要做好,不敢不做好。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

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离开家庭和学校走上社会的第一站,对他日后的成长影响深远。

1、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

2、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3、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同为老三届的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说,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放到当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大背景、大格局中来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三个最。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这三个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

可以说,陕北七年是习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何毅亭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29位受访者中的一位。

这29位受访者中,有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有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40多年过去,村民们、知青们谈起当年往事,记忆依然清晰,情感依然浓烈。

习近平去插队时,母亲齐心给他做的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

在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在习近平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

他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让人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1974年8月16日,延川县委在第8期《延川情况》上,通报表彰了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梁家河大队党支部。爱学习,知行合一,是知青们对习近平的一致印象。

与习近平同一批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并和他一起去四川学习办沼气的黑荫贵说,习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

从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再联系他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都说明习近平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赵华安、张春福回忆,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老乡看。

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

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习近平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的雷榕生、雷平生说,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曾在陕西省延川县段家圪塔大队插队的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1974年12月,延川县召开第四次团代会,习近平与文安驿公社参加团代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在乡亲们的记忆中,这个北京来的小伙子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敢说敢做敢担当、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梁家河村民、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回忆,习近平每天下地干活,经常一身黄土,腿上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挠得流血流脓。

梁家河的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记得,夏天太阳毒,习近平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劝他歇歇,他总说,没事,干完这一气儿再说。

1975年6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雷平生、文安驿公社干部杨世忠、刘明升合影。

在习近平曾驻点8个月的赵家河乡亲们眼里,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他说话特别实在,特别有意思,待人随和,亲和力很强,而且知识丰富,记忆力非常好,和社员有很多共同语言。

梁家河村民武晖总结,近平做了那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1975年8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同劳动英雄杨步浩在延安王家坪合影。1975年8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在延安宝塔山。

1975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和北京及本地知青20余人,出席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习近平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

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10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这是他们在县城的合影。

1993年9月,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在当年带领村民建设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旁。

伟大来自于平凡,这些平凡的事例无不让人备受感动,更加证明脚踏实地奋勇拼搏精准扶贫走向富强的道理。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