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食尚生活 > 正文
问题没有办法多困难再大能解决
作者: 时间:2018年02月17日 关键词:


时逢寒冬,迎着冬日暖阳,出延安城,上高速路,一路上,山连着山,沟套着沟,抵达深藏在陕北黄土高坡山坳里的梁家河,举目四望,全是山,星星点点的窑洞依山而建。

致力于全球绿色食品运营平台的海果汇专家介绍,问题没有办法多困难再大能解决,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

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当起讲解员,那时候,田,大都在山上,交通可不是基本靠走,全是靠走。

村部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到文安驿公社10多里路,就一条羊肠山道,得走一个来小时。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阔别多年的梁家河,向乡亲们如是感慨,打动亿万国人。

7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市发表的一次演讲中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走进这个缩影,记忆的闸门打开,每个人都会触摸到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这光景好着咧,自来水都通到窑洞里来了,掀开箅子上的笼布,是几个玉米面馍馍。现在每天都能吃上肉,却不敢多吃。

患了高血压、哮喘病,医生让少吃精的,多吃五谷杂粮,多吃蔬菜。戴着金耳环银手镯,67岁的刘金莲往灶里填柴火烧炕聊着。

刘金莲的窑洞隔壁,就是知青窑。

知青旧居1号院的牌子,挂在刘金莲家的老窑洞上,窑洞悬挂着几串黄澄澄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这儿是北京知青在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保持着原貌。

这几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刘金莲开了个小卖部,出售梁家河牌的红枣、小米和布鞋,我虽然大字不识,但也用上了微信支付,游客可以扫码付款。

二女儿还在延川县城开了家专卖店,游客不便带走的,留下地址,我让女儿快递发货。

村上成立了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刘金莲成为公司保洁员,负责就近打扫知青窑的卫生,月工资1200元。

没想到老了还拿上工资了,这光景好着咧,自来水都通到窑洞里来了。村民的饮用水源主要还是当年打的知青井。

在此之前,梁家河吃水困难,在河边挖个渗水坑取水,水质不好,也不卫生。

知青井旁,一块上书饮水思源四字的石碑矗立,村口的知青淤地坝,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1975年10月接任梁家河村支书的石春阳,对村里大事小情如数家珍。

1、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都吃上白馍馍;

2、1988年,村里通了电,村民更多知道了山外的世界;

3、2000年,全村一次性退耕还林1532亩,村民不再上山种田,改为种树。

当过20多年支书,除了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石春阳说,最难做的工作是向村民征收农业税费,最多时要收8种款项,那叫一个难收。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一种款项也不许再收,还给农民发放良种补贴等,看病有新农合,养老有养老金。

石春阳眼见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道路从土路、石子路、水泥路到铺上柏油路,现在开车到文安驿镇上只要10分钟。

1、上世纪80年代,村民普遍买了自行车;

2、入新世纪,摩托车又开始普及;

3、这几年,买小汽车的越来越多,八成农户买了私家车,因为娃娃们大都回来了。

青壮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和全国众多村庄一样,有一段时间,梁家河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村子冷冷清清。

前些年,村里也想请外出的能人返乡创业,王保林就曾婉拒村干部的邀请。

46岁的王保林是个能人,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辗转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20多年,一直从事玉米淀粉的加工销售,有经营头脑,做到公司管理层。

3年前,听说村里要发展乡村旅游,王保林动心了,他返乡后有了用武之地,担任村旅游公司总经理。

除了财务、讲解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公司吸纳了120多名村民就业,全村土地和102孔窑洞流转到公司统一经营。

问题没有办法多困难再大能解决,2017年,旅游公司收入1100万元,再也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再也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如今的梁家河,家家户户有事干,种苹果,搞养殖,办农家乐,开农家客栈。

王保林的妻子在村口开了一家农家乐禾丰山庄,可同时接待280人,这两年光山庄每年收入七八十万元。

王保林说,回家确实比在外面漂着强,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一刻,我知道梁家河的路走对了。

如果家里好好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处跑?

31岁的张星接过话茬,他一度10多年没在村里过春节,漂在西安、延安等地,要么当厨师,要么干钢筋工,两个职业轮流做。

村旅游公司一成立,我就回来了,开电瓶观光车,月工资3000元,比在外面挣得少些,但能顾家。

张星刚注册了一家企业,名为梁家河张大婶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营石磨面,准备春节后实体店、网店一起开张。

梁家河村委会对面,是石春辉开的3孔窑洞宾馆,石春辉笑呵呵地说,去年收入两万多元,发家致富谈不上,养家糊口还可以。

石春辉的儿子在延川县城开过照相馆,生意不景气,回到村旅游公司开电瓶车,青壮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环境,环境也在改造人。

以前随手就把抽完的烟盒扔了,现在都拿着,扔到垃圾桶,怎么好意思再当众扔?都是街坊邻居在打扫卫生,都乱扔村里怎会这么干净?

上午路过铁业社时,几个人正在宰羊,下午走进铁业社时,锅里正咕咚咕咚炖着羊肉,香气扑鼻。

铁匠梁玉前笑着进铁业社,花1000多元买了只羊,提前置办点年货。

梁玉前17岁起在文安驿公社打铁,梁家河没有铁匠铺,村民买农具、修农具要到公社甚至县城,来来回回耽误时间。

为方便群众,1974年,梁家河村党支部组织开办了铁业社,梁玉前等人被请回村里,负责修理农具,并打造锄头、镢头、镰刀。

那时候支部领导晚上常到铁业社了解情况,有时还抡起大锤帮着我们锻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那时就听到过。

这位每晚必看《新闻联播》的铁匠早已练就火眼金睛,十九大后的说法是打铁必须自身硬。

村里办乡村旅游,63岁的梁玉前重操旧业,让游客多了一个体验之处,现在几乎没人买农具了,主要卖一些花铲、花锄等实用的小件。

平均每天也有100多元收入,每月还有132元的养老金。梁玉前一边忙着炖羊肉一边说,大道理咱不会讲,但,新时代,能行!

铁业社只是梁家河当年众多从无到有创举中的一个。

最让梁家河人提气的还是,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1975年修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断言。

同年9月20日,《延安通讯》通栏刊登长篇通讯《取火记》,浓墨重彩地作了报道。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问题没有办法多困难再大能解决,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

习主席说,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下雨刮风我是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

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

63岁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阳说,冬天打坝的时候呢,习近平呢,那时候也就二话不说,挽着裤腿,光着脚就下去铲冰,也不考虑落什么后遗症不后遗症。

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他自费到绵阳学习,回来以后呢,在梁家河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习主席说,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功夫的,一直看到这个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是不见气出,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是粪,但是气就呼呼往外冒。

我们马上接起管子后,我们的沼气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我看再憋一阵子,池子要炸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沼气池捅开,另外的沼气池相隔一两天就建成了,但是我们还是第一。

石春阳说,大家就推荐他,参加了这个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这个会上,给他奖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如果他要自己用这个摩托车的话,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没这样做。

他觉得这个摩托车对村上不实用,就到农机公司去,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带了一个磨面机,还带了一个粉碎机,一次他就换了这三样。

69岁的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说,到后来他当了书记,来村里的知青就剩他一个人,没办法生活,他跟我们一家一块吃饭,光在我们家吃饭就吃了将近一年。

人跟人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处好的,1975年习近平考了清华大学以后,第一件东西,他就把这个针线包拿出来,拿出来给了我。

他说,咱们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没什么好东西送给你,把这个针线包送给你,送给你作一个纪念。

这个针线包是习近平在我们梁家河插队的时候,他妈妈亲手做的这个针线包,给了他,上面绣了三个字,娘的心三个字,三个红字。

他走的那天是,早上习近平还睡着呢,乡亲们都到他的院子里,都到他睡的那个院子里面,院子里都站满了人,他把门一开,看见大家都站那儿送他呢。

走的时候那个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泪了,包括习近平也流泪了。

在延川县城送习近平一共去了十三个人,一个人凑两毛,一个人凑五毛,凑的钱照的相。放得下放不下,不走不行,人家有人家的前途,不能在农村待一辈子啊。

习主席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

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

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