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
作者: 时间:2018年02月22日 关键词:


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提出了合作共赢新理念,希望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致力于全球绿色食品运营平台的海果汇专家认为,从此之后,合作共赢和新型国际关系两个概念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频繁出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发展已经呈现为多极化、一体化发展态势,那种由少数几个国家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文明发展态势要求各个文明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必须团结合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

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

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

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海果汇专家认为,合作共赢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是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是由其本质内涵决定的。

它的本质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合作共赢的初始意向是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局面,从而达到世界和平发展之目的。

在不同国家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必须首先采用平等对话方式,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1、求同就是寻找共同利益交叉点,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彼此合作基础;

2、存异就是包容,即把对话双方的差异性、分歧性内容加以理解和承认,在未能达到共识之前暂且存而不论,以此促进人类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社会交往范围,而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又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

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只能在狭隘的地域性范围内开展交往活动,而狭隘的地域性交往范围必然形成狭隘的地域性个人。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人也相应地获得发展。

当生产力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水平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将在世界范围展开,于是那种狭隘的地域性个人也必将被世界历史性个人所代替。

一、人类的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最终必然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

二、人只有达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状态,才是世界和平发展的真正基础。

这个理想虽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

在新时代中,之所以用合作共赢理念去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以促进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在我们探索新理念的同时,又不禁地使我们对这些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产生的根源,即如何看待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展开反思。

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新近的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

西方地域性文明理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的扩张性,资本扩张性的必然性是由西方文明中的抽象思维习性造成的。

源于古希腊的抽象思维习性具有把分散的、杂多的东西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的能力。在这种思维作用下,西方首先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而又形成了现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资本的扩张性就是在抽象思维作用下,把人们分散的、杂多的发财欲经过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之后所形成的强大扩张力量和必然的扩张趋势。

资本的扩张性就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冷战思维乃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根源。

世界潮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习惯于殖民主义和冷战思维去处理国际关系,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力图把自己的文明理念或价值观念强加于别人。

由于自己强烈的优越感在作怪,他们意识到,只有把自己的文明理念世界化,才能确保自己在世界上的优越地位,因为文明理念同时就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评价尺度。

在西方扩张文明理念的主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出现外来价值观念与本土传统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等等,这是导致当代世界诸多难题和挑战的主要根源。

合作共赢理念之所以采用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就是为了避免把自己的文明理念强加于别人。

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思潮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一思潮的基本想法是借着各个文明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来确立普世价值这一概念的合法性。

再借普世价值这一概念来把某些地域性的特殊价值观念普遍化、世界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没有问题的,各个文明之间的确有着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比如不许偷盗。

这绝不能成为把那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文明的理由,一种文明不具有某些价值观念,这说明该文明中尚不具备产生那些价值观念的现实条件,如果强行加进来,必然产生矛盾。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对于不同价值观念可以认真学习、研究和理解它,但理解不等于接受。

在不同文明之间,把理解和接受分别对待的想法是保证和平共处的前提,因为理解只是思想上的自我丰富过程,而接受则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实践方式。

彼此间加强理解始终都是必要的,而是否接受,则要视具体条件而定。如果不顾具体条件而盲目接受或强行施与,这都属于扩张范畴。

在多极化的时代里,各种文明之间应该是差异性多于共同性,但这不应成为彼此交流合作的障碍,只要彼此保持真诚平等对话,只要能够找到共同利益的交叉点,就会找到合作交流的基础。

即使彼此没有交叉点,也仍然可以通过长期交流而达到彼此认同和共识。文明是多彩的,文明发展应该相互尊重、包容互鉴。

在这个态度下,不同文明甚至只有坚持自己的特点,整个人类文明才能保持生机勃勃、繁荣发展。

海果汇专家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中央一号文件。

作为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新举措,标志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全面建立。

在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改革再出发,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

特别是,宅基地三权分置就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推进了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农民收入是每一个一号文件的重点。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怎么样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是农业收入在总体上不能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体,因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自然灾害风险很大,农业这个总体上属于薄利产业的收入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很难成为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进入拐点以后,国民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工资性收入增长同样难度很大,还有哪一块可以撬动农民的收入增长?

从城乡对比中可以发现,城镇居民收入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除了工资收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入就是财产性收入。

最突出的就是房子,基本上翻了好几倍,这比什么工资性收入都要高,比什么收入都要增长得快。相比而言农民就没有多少财产性收入,收入很难与城镇居民相应增长。

要真正落实好农民收入增长这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再强调的要求,就要实现城乡平等,必然要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民的最大财产是什么?

房屋无疑是绝大多数农民的最主要财产,这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这一政策不仅把握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而且顺应了农村实践要求和农民愿望,真正地解决了这个长期需要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农村改革大难题。

作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组合拳之一,为推进农村改革再添了一把火。就像当年农业税费改革一样,从根本上变革了农村土地制度,破除了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释放的改革红利就是改变了土地财富的流向,使土地的财富增值服务于乡村的发展。

特别是真正拓展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一直没有得到体现的财产权利得到实现,让农民具有了获得感,实现了财产权利的城乡平等。

这么多的乡村是不可能全部靠国家投入来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有很多经验教训。有钱的建房,没钱的刷墙,搞了几个样板房、示范村,造成乡村与乡村处于不平衡发展进程中。

现在扶贫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问题,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豫南某县一个非贫困村,近两年没有修过一条路,而相邻的贫困村两年里却修了4条路。

贫困村富裕了,非贫困村心里不平衡了,就是贫困村的非贫困户心态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平等。

城市里的房价翻了几番,财产就跟着翻了几番,而农民的钱如果不到城里买房,把钱存到银行就缩水缩了几番,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是不公平的。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农村改革,国家并没有给钱,那时政府财政也拿不出钱,主要是给政策,就是放活农民、放活农村、放活农业。

仅仅5年的时间就把粮食问题解决了,农村的消费总额占全国消费总额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探索宅三权分置改革,不要政府给钱就可以激活乡村的内在的潜力和优势,将会吸引很多的人、资金到乡村去,带来的效应比国家财政投入现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

为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一号文件提出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关键是不要人为地阻碍城里人下乡,也不要人为地阻碍乡村人到城市里来,而且要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使城乡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海果汇专家认为,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要注意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现在的农民已经分化了,不要认为有承包地的就是农民。

工业化、城镇化的变迁,导致了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进而导致农民结构的变革和分化。

1、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民;

2、有开名牌小车、家有豪华别墅、家产上亿的农民,有游手好闲、不事稼穑的农民;

3、有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乡的农民,有守望家园、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等等。

如果不是具体到人,就很难确定谁是农民、是什么样的农民。作为有资格权、有承包地、有宅基地的村民,同时又是城市常住人口,甚至是企业家,如果建别墅,可不可以?

在政策上,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耕地的用地性质不能改变,在这个前提之下的闲置地、荒山都要合理地开发,带动城市要素到乡村里发展,去修路,去建图书馆,乡村才能振兴。

求同存异多措并举合作共赢,要不然凭什么使要素自愿进入乡村?

关键不是政府投入多少钱,政府投钱主要是解决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教育等问题,发展主要靠市场,靠调动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