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乡村旅游追求生态和谐自然
作者: 时间:2018年03月24日 关键词: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里的有钱人需要透透气,撒撒欢,很希望离开空气肮脏的城市,到绿水青山的农村去神游一番,洗洗被污染的脏器,恢复一下疲惫的身体,放松一下紧张兮兮的神经。

乡村旅游追求生态和谐自然,随着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旅游已经是遍地开花。

如今休闲农业类项目越来越多,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同质化严重毫无新意,竞争之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核心在哪儿?

怎么让农业和旅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乡村旅游追求生态和谐自然,农业是根本,可以带来长期持续的销售收入。


亲子教育成一大亮点,高端有机农业、精品水果等,这类型的共同特征就是纯农业产值较高,顺带附加旅游业态,作为补充。

民宿、旅游是一个推广的亮点,吸引人群过来,农业是后续农业假日旅游的根基,民宿是一个配套设施,亲子教育能够让客户留下来住。

将农业做好之后,配套民宿,再做亲子教育,其中亲子教育是亮点之一。为什么要做教育?

亲自体验容易被复制,差异化体现不明显,只有把农业生产、民宿、亲子教育这三者融合,整个生态链才成型。

作为养殖基地,围绕饲养、农耕文化做活动。大人可以品尝散养禽畜的新鲜美味,小孩可以和小动物玩耍,园区里,孩子们还可以参与24节气相关的农耕活动。

农业+旅游相辅相成,举办传统插秧活动,让五谷不分的孩子们回归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的喜悦。

海果汇专家认为,问题是,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无品牌意识的问题,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很多情况是缺乏规划、盲目策划,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同质化严重,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

农业项目不求太大,只求精品。农业的收益很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挣钱。钓鱼是收益、住宿是收益、餐饮也是收益、卖农产品还是收益。

最初一定要找到主营收益点在哪里,资金投入一定要往主营收益上,然后再慢慢一步一步的来,增加其他收益点。


乡村旅游追求生态和谐自然,不要生产美景,而是规划美景,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开发时难免人工痕迹过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园区景观投入方面,很多都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力争打造出最漂亮的景色,可这并不是农业旅游的核心。整个农业生产就是一个美景,大家只是没有发现它。

规划一些,从美学的角度去规划一下,把生产情景展示出来,没必要为了观光去人为的建造景观。民宿是近期热点,把农场搬进城市。

商场一大片的场地上,全是农业养殖的禽畜和蔬果,引发了连锁效应,城市里的人见到了少见的小动物,自然想去农场了解情况。

进入乡村民宿行业要慎重,作为情怀还比较好,如果当成生意的话,还是不要进入这个行业。

有一家民宿去年的营收下降了60%左右,单纯的吃住和周末经济,导致大部分民宿运营困难,没有配套,没有其他产业的支撑,民宿难发展。

民宿专业运营人员的问题也很严重,由于距离城市远,招工难,很多人不愿意到乡下去工作,而附近的村民大部分无法达标,运营人才缺乏,农业与民宿并行或许效果更好。

海果汇专家介绍,旅游爱好者王新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她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周边游玩。

前不久,一趟去古北水镇的经历让她难忘:“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来到镇里逛民俗文化街、住民宿,远离城市喧闹,满身疲惫得到了舒缓。”

江苏南京的白领何明喜欢采摘,他说:“亲手摘的水果,吃起来更甜。乡村空气清新,养眼又洗肺,一天下来,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的热门选择。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红火背后,乡村旅游面临成长烦恼。何明抱怨:“过了采摘时节,一些景点变得冷清,有的甚至关门谢客,想玩都找不到合适的去处。”

王新说,周围的农家乐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玩过几次,很快失去新鲜感。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

采摘园数不胜数,能细看可回味的不多,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同质同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宋增文认为,造成同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景区建设简单模仿,盲目跟风。

有的地方优质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传统村落、传统农作方式、特色物产利用方式粗放,特色不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说,从消费端来说,虽然旅客的消费能力在提升,但对价格敏感度仍然高,不少人存在到农村玩等于价格便宜的误区。

这种消费心态制约了乡村旅游向精品化迈进的步伐。

海果汇专家认为,推进乡村旅游业态多样化,势在必行,创新乡村旅游的新业态,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生态+”“文化+”“时尚+”等跨界融合,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民俗文化、养生养老、农业公园等新形式,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追求生态和谐自然,一些地方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干旱贫瘠,当地“无中生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艺术长廊、个性客栈和创意工作室等,“农业+文化”。

让这个300口人的村子实现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8万元。

江西婺源县篁岭打造梯田花海、晒秋人家和古村民俗,发展“农业+休闲”,运营4年,产值过亿元。

建立紧密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红利,乡村旅游成为投资的蓝海,不少工商资本纷纷进入,有的地方出现外来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灿强说,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难点。

与单纯的景区建设不同,房屋、耕地等都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发展乡村旅游要取之于民,惠之于民。

当前农民与产业融合度不够,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一是农民因能力有限,大多从事农家乐等功能单一的业态,竞争力不强。二是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

陈晓华说,关键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公司+村委会+家庭农场+农民”模式带动村民。鲁家村不缺旅游资源,但缺乏开发整合。

村支书朱仁斌说,村里与杭州一家企业合作成立经营公司,村委会占股49%,公司负责景点开发。

村里发展了18个特色种养家庭农场,铺设4公里长的小火车轨道把农场串联起来。9户村民办起家庭农场,17家农户开办民宿和农家乐,300多人在景区就业。

1、把林地、耕地流转出去的,每年一亩租金600元;

2、参加就业的,每年有2万多元工资;

3、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的,年营业额平均可达20万元,全村2200名村民还能享受公司的定期分红。村里的年轻人留下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也返乡创业。

海果汇专家认为,各地不断创新机制,成都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创业,培育职业经理人。

贵州荔波县采取“公司带协会、合作社带村组、大户带散户”方式,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冯凌说,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合作社或旅游协会,让农民以抱团的形式嵌入到利益链条中。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防止出现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警惕盲目追求城市化,既要面子又建好里子,乡村游火了,一些矛盾也随之而来。

前段时间小长假,北方某村涌进90万游客,是全县人数的3倍,有的游客抱怨路窄,车子在村外堵了几公里长;有的说住宿条件差,晚上蚊虫多,甚至没有热水……

到农村就是为了体验自然,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如果要舒适,可以去城市景区。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建?

农村地区必须补上短板,完善排污、垃圾分类处理、网络信息等设施建设。如自驾游营区是当前热门的乡村旅游模式,有的地方信息短缺,依靠导航的游客找不到目的地。

要警惕乡村旅游建设进入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城市化、公园化。一些地方过度追求景区道路硬化,民宿贴瓷砖、装钢化玻璃,严重破坏了景观的和谐。

在规划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游客舒适度,另一方面更要防止不和谐元素抹杀乡土气息。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开发建设随意性大,与消费者的需求不相适应。

下一步应该提高建设水平,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离不开规划人才的培养。

虽然景区规划在我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但是多集中在城市景区规划。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大专门人才培养。

农业部也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人才,提高休闲农业设计水平,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

乡村旅游规划中要突出当地农民的作用,多访谈当地农民,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将本地农民的智慧充分体现出来。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资金支持,这一难题亟待破解,乡村旅游景区是多方位开放式区域,属于公共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政府义不容辞,可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促进景区提档升级。

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金融资金,搭建银行和政府的对接平台,解决经营主体的贷款难题,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

通过PPP、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让乡村旅游有人投、建得好、管得好。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