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徽州文化古老而又神秘
作者: 时间:2018年03月25日 关键词:

婺源游记

徽州文化古老而又神秘,古徽州六县之一的婺源县, 如今已经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

婺源游记

致力于全球绿色食品运营平台的海果汇专家介绍,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

婺源游记

徽州文化古老而又神秘,婺源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美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晓起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只觉得诗情画意,直至听到耳生老茧,她仍然是一颗被镶嵌皖、浙、赣交界处的明珠。

婺源游记

春天的婺源永远是那么美丽,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铺洒整个大地,伴随着斜风细雨,绿树红杏,一幅幅美丽画面展现眼前。

婺源游记

在春季,婺源盛开了一片金色。 清香蔓延,随着江南绵密的雨丝弥漫开来,勾起游人对江南的神往。 结伴前往婺源的花田,成为三四月间,游客们最常提及的话题。 

春天的婺源是油菜花的世界。金色的油菜花连成一片,与黑白的徽派建筑相得益彰,显现出不凡的华彩。


婺源游记

婺源的建筑融入了“三雕”艺术,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用于古民宅、宫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它随着徽派建筑的兴起而发展,互为衬托,交相辉 映,富丽堂皇。

婺源游记

婺源“三雕”艺术较好地保存其原汁原味的历史原貌,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变的是这写满沧桑历史的百年建筑及源远流传的故事。


婺源游记

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的建筑风格独特,是着名的徽派建筑。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婺源游记

晓起村分为上晓起和下晓起两个村子,被称为“生态家园”。“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上下晓起可以说是婺源风景最美的村庄。

晓起

1、思溪延村是婺源联票中的景点,可以开车进入。

2、思溪一下车就会有很多人围过来当导游,一种是中年妇女,她们对村子的了解很透彻,并且有麦克风,还有一种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她们大概只能做到带着游客把所有的房子走一遍,简单的讲些东西。

3、婺源特产荷包红鲤鱼,这里有卖速食包装的,很抢手,如果看到可以买了回去送亲朋好友。

婺源游记

徽州文化古老而又神秘,婺源,这个叫腻了,却永远去不腻的地方,无论何时的婺源都保持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婺源,梦中的水乡。

海果汇专家介绍,婺源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本县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属江南东道 歙州休宁县地,隶江南东道歙州。

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改隶江西省,36年复隶安徽,38年又划至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洪真谋反,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县城迁至弦高。

建县时,婺源隶歙州。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属之。婺源从建县自歙州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隶属徽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所以婺源自740年建县到1911年推翻帝制,都归属于徽州管辖。

1934年,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

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二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

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古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

随着移民涌入和自然增长,当地人口在唐末至北宋的两百多年间大量增加,山多田少的徽州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商。

徽商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

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一府六县为核心,借助徽商的经济实力,并以商业移民的方式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南宋学者朱熹,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著名人物的祖籍均在婺源。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

1、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

2、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3、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

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婺源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民风俭朴,讲究坐不争上,食不争多,行不争先的“三不”礼节;

2、与人交往,诚信为上;

3、与人交谈,书往往来,对人尊呼,对已谦称;

4、入私塾学馆,尊师为父。

对长辈按辈份称呼,平辈间称哥称嫂或直呼其名。对店主称老板、老板嫂,对雇员、工匠称师傅。对有学识的人称先生。对老人称婆称公。

邻里之间,有带小孩名称呼某家爸、某家的。本县民间,向来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见按字辈称呼,虽年高而辈分低者,仍称哥道弟,平辈之间直呼乳名。

1、已婚妇女对男家长辈或平辈,随子女称呼,如夫兄称伯,夫弟称叔,夫嫂称伯母,夫弟称叔母;

2、对丈夫父母称公婆;

3、对丈夫叔伯夫妇及祖辈称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

亲族以外冠以对方男子名讳,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婶。家长对孩子自幼教会称呼。

旧时,祭祖、敬神、拜年、祝寿、新婚拜堂、幼辈拜会长辈、下级拜会上级均行跪拜礼。平辈相见,男子以抱拳作揖为礼,女搭手躬腰道“福”。来客要请坐、奉茶、敬烟。

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乡间待客更为热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鸡蛋煮面条招待。

客人进餐,小孩不得入座挟菜。给客人端茶、送饭须双手捧献。客人告辞须加挽留,告别时须送客出门,并招呼“慢走”、“有空来嬉”。路遇外乡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饭。

婺源是千年古县,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大,文化底蕴渊厚,因而取地名或雅或俗,颇为考究。婺源当地文人将家乡地名凑成各种对联,甚有趣味。

燕子回头啄旁皮,东望西望;潭公对镜插芙蓉,里妆外妆。岭下即岭脚,走前坦绕荷田,入桃源观景象;源口有源头,流长溪穿硖石,转李坑出清泉。

上严田下严田,两田夹路;左汾水右汾水,双水盘山。龙腾江湾水,凤游芙蓉尖。

清华著名学者江永,也曾为家乡江湾的山形写过一联:燕子回头见洋际;谭公对镜望芙蓉。唐乾符年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婺源北线,时逢破晓,遂将落脚处取名晓起以勉励后人珍惜光阴。

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取“占用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取名严田,这位老者对仕途实有厌烦,只好劝子孙躬耕了。

北宋末年,桐城主薄余道潜于婺源行径而走,行至沱川,觉得景致非凡,竟随手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支,不久插支长出绿时,大呼“养人宝地”。

因该地盛产毛竹,故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取村名篁村并定居之。

南宋时,胡某人婺源择址定居,见一红豆杉酷似巨笔,树旁一石犹如砚石,迎面峰峦仿如笔架,三景呼应,呈“文房”之状,遂举家而居,并定名方思山。

方者,房也,占居也,《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思,思考。这地名的意思是:占定此地该思考其景其状,要奋读图进。

俞某建村于水潭旁,期望俞姓繁衍发达,特筑拱桥紧锁水田,取村名为锁口潭。

鹤溪洲位于段莘河中游,面积二三华里。南宋岳飞曾屯兵于此并开垦此洲种稻,获粮谷甚丰,岳遂将该洲改为万贯洲。

鳙溪村因鳙鱼溯洪水至此,遂名。元末,朱元璋率兵路过,登山观景,见山头旷野有田数百亩,先赞曰:“好大的畈!”明朝建国,朱当上皇帝,故改村名为大畈。

中国是茶的故乡,婺源是中国绿茶之乡,婺源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茶在唐代已成“举国之饮”,茶道也随之大兴。婺源山川灵秀,史产名茶,因此,茶道,茶礼,茶俗也蔚成风气。

南唐宣歙兵马观察使查文徵,弃官后隐居于婺源蚺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沏甘冽,常与县令廖平临泉烹茗论道,后人遂称此泉为廖公泉。

南宋以来,特别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学盛行,文风鼎盛,在文人的推动下,婺源茶道不断发展丰富,而且溶进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茶道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

婺源茶道,是近年从民间整理出来的,尽管程序规范繁简有异,但追求的道德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敬、和、俭、静”。

今天,这种精神又注入了新的含义。大凡茶文化发达的地方,产茶是无疑的。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历史上曾称为吴头楚尾,就是块出名茶的灵秀之地。

婺源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便见记载。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

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

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茶道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

婺源茶道中的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从民间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婺源乡村,不仅家家会种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饮茶。

他们不论是上山伐木,还是下田耕作,都要带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为了路人方便,村间道路还设有茶亭。

家里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铜壶烧水,瓷壶冲泡,然后再分茶敬客,盛茶则用“汤瓯”,一种类似小碗的茶具。这就是“农家茶”,形式比较简朴,贵在真诚亲切。

而“富室茶”,则迥然相异。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宽敞,会客常在堂前或花厅,窗棂明灿,桌椅红亮,有些还在墙上挂几轴书画,颇具气派。

客人无论是围八仙桌或分列两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时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不能有些许差池。茶具,亦更讲究,一般用锡制的通气壶烧水,有的还用银壶。

饮茶则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滗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锡、银托的,真可谓器尽奢华。最讲究的当推“文士茶”。婺源历史上属新安文化,儒雅风流。

文人学士品茶,一讲“境雅”,或竹坞流泉,或幽院明轩。二要“器雅”,泥炉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朴为上。三就是“人雅”了。人是品茶的主体,当然是最重要的。

至于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无以穷尽,追求的是一种“汤清、气清、心清”的神妙境界。

论茶道,当不仅仅是如何煮水,如何冲彻等,否则,那只是泡饮的方法而已。敬--以茶敬客。不仅表达对客人的尊敬,而且也显示了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和--茶味清和。

徽州文化古老而又神秘,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之间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 茶性俭。精行俭德可以养廉,君子上交以茶当酒,倡行清廉节俭之风。静--茶之功可消除心灵杂念。

通过品茶,启发思维,修身养性,静以致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就是婺源茶道的内在精神。

通过这种精神的传递和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己及人,那么,茶道就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