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西藏设施农业前景看好
作者: 时间:2018年05月15日 关键词:


沙漠王国的以色列设施农业世界一流,采用高科技物联网技术,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生产优质高产作物,不仅满足本国需要,而且还出口创汇。

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朝阳行业中,面临着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新浪潮。

西藏设施农业前景看好,含糖量极高的西瓜和甜瓜,亩产上万斤的冰桃,茉莉香、京秀等优良品种的葡萄,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海拔四五千米的世界屋脊所能献给世人的美味。

高原特色水果的背后,有着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默默付出。

近些年,西藏农业综合开发立足高原实际,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各地区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以及黄牛改良等畜牧养殖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

绿宝西瓜、冰糖雪梨甜瓜,都是从山东引进,在西藏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万亩蔬菜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面积5000亩,计划投资11亿元,通过当地招商引资公司扎根在了白朗,今年3月份开建的,一共17座大棚,每座30米长20米宽,共占地205亩。

除了水果,大棚内还栽种蔬菜供应当地,这些土地涉及70多户农牧民,流转费每亩每年2000元,大大提高了这些群众的收入,为今后的土地流转做出了示范。

在品种选择上,公司从山东寿光引进了冰葡萄,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晚熟新品种冰桃。

由于西藏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水果甜度高,3号棚种植的冰葡萄和冰桃春节期间上市,市场销路非常好。

冰桃在北京是11月份上市,白朗冰桃上市时间比北京晚50天左右,冰桃亩产1万斤,脆桃又便于长途运输,经济效益极高。

山东冰葡萄元旦期间上市,白朗县也能晚50天左右,亩产可达6000斤,在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岗嘎村,林芝雅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了28座温室大棚。

栽种水果蔬菜,生产蓝莓、西瓜、李子、桑葚等水果,作为米林县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设施农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和公司各投入190万元。

在生产模式上,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形式,公司负责规划、引种、销售,基地负责培训、育苗、示范,村集体主要负责组织农户培训和推广,并协助回收产品,而农户主要负责种植。

这个基地靠近林芝机场,又在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必经之路上,随着公司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将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预计年接待游客达到6000人次,提供零散工600人次。

西藏设施农业前景看好,在林芝市,凭借气候优势,西藏林芝圣域农牧综合有限公司种植的“藏果”牌苹果远销国内外。

该市巴宜区珠曲登基地是其8个优质水果基地中的一个,基地里还嫁接红宝石、巨黑李等品种的李子,发展成为集水果采摘、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这里海拔3000米左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2摄氏度,病虫害少;由于日夜温差大,水果甜度高于其他区域同类果品,生长期比内地长1个月,营养更丰富。

将为该公司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00万元,建设一个2000吨果品保鲜库,推动当地水果产业继续发展壮大。

从1998年开始,西藏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与援藏人员合作,农发负责建设温室,援藏人员负责栽种,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瓜果蔬菜在当地扎了根,进入百姓家庭。

2003年成立的白朗县蔬菜技术培训中心和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一合作的产物。

作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有企业,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构建物资供应、果蔬生产、研发、销售、休闲采摘以及科普培训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系。

被评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目前已经培育高原特色果蔬品种136个,白朗县大棚蔬菜1998年由山东济南援藏引进,当年只有3座大棚,现在已有5000多座。

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投资建设279座,在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科技特派员,在白朗县万亩蔬菜产业园区,计划建设不同规格温室大棚218座,总面积约612亩。

品种主要有大白菜、莴笋、马铃薯、茄子、辣椒、萝卜、黄瓜等,项目年产值约为3451.68万元,年纯收入约为1703.32万元。

从山东引进的玻璃翠芹菜,通过古法窖藏,叶茎嫩黄、鲜嫩清脆,可生食凉拌,栽种的西红柿有6个品种,每座大棚每季产110多吨。

目前,白朗县已经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5个品种,种植蔬菜品种126个,白朗县2016年蔬菜产量为7985万斤。

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地老百姓吃菜难问题,还销往日喀则市、江孜县,冬春季节通过拉萨分销到那曲、山南等地。

蔬菜种植业已成为全县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并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在林芝市米林县,林芝雅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棚栽种苦瓜、辣椒等蔬菜,提高了市场供应量,对平抑物价起到重要作用。

西藏设施农业前景看好,通过大棚瓜果蔬菜种植,培训了当地农牧民的栽种技术,推动了西藏种植业结构调整。

养殖业是山地农业的重要部分,黄牛作为西藏牧区的主要畜种,受自然选择影响体型小、发育缓慢。

针对这一情况,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不断努力,引入“冻精”进行黄牛改良,在山南、日喀则等地推广体型大、产奶量高的黑白花奶牛,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山南市隆子县,黄牛改良工作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2007年被自治区确定为“黄牛改良种源基地县”。

该县隆子镇奶牛养殖户丹巴说,黑白花奶牛寿命20年以上,每头每天平均产奶40多斤,制成酥油的话收入至少在5000元以上。

由于黑白花食量大,隆子县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93.7万元,从2006年开始开发6700亩的娘嘎坝草厂解决草料问题。

这一草厂平均海拔4120米,靠近干渠,灌溉方便,年产新草310万公斤,仅此一项促进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250元。

隆子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575万元,改良黄牛8.8万头,201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新建290万公斤奶源基地,新建农舍和草料储藏室,购置配套机械设备,引进黑白花奶牛100头,改良黄牛6000头,并在2012年再次申请到奶源基地续建项目。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奶牛养殖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东郊村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201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购买150头黑白花奶牛,如今吸纳社员295户,现有黑白花奶牛2100多头,全村奶牛优良率达到90%。

西藏设施农业前景看好,种养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入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种养业的革命,推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大发展。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全区基础较好的开发县,建设青稞、牦牛、绵羊、绒山羊、奶牛、藏猪、藏鸡、蔬菜、食用菌、林果等十大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拉萨市以蔬菜种植和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日喀则市以青稞、蔬菜种植加工为重点,山南市以奶牛、藏鸡养殖加工为重点。

林芝、昌都市以藏猪养殖加工和食用菌、林果种植加工为重点,那曲、阿里地区以牦牛、绵羊、绒山羊养殖加工为重点。

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正立足全区农牧业资源和条件,突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1、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智能温室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2、蔬菜大棚里茼蒿、生菜、西瓜等各类常见蔬果散发出诱人的光泽,静待采摘;

3、十几种蔬菜水果香气四溢,茁壮生长,幼果挂满枝头。

刚刚摘下来的茼蒿,看上面的水还没有干,正准备拉到超市去卖,价格比市场上还要便宜一些,在平原地区,这些或许很常见,但在高原,这堪称奇迹。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只有75毫米左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是医学上公认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群众戏称,阿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高寒缺氧的环境让很多植物都难以存活,种植蔬菜和水果,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蔬菜和水果,主要靠从千里之外的新疆等地运输,高昂的运费使得蔬菜价格居高不下。

买菜难、买菜贵成为长期困挠当地政府的民生难题,极大影响群众的获得感,针对这一问题,噶尔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近亿元。

建设了集蔬菜种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种养循环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

产业园引进国内先进的设施种植技术,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五膜拱棚、智能联动温室,最终在高原地区种出了高品质、高产量的蔬菜和水果。

找农户进行调研,找专家分析水质和土壤,集成了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最终确认这里具有发展棚栽业的条件。

针对特殊的气候特点,园区专门建设了智能温室,进行工厂化育苗,技术人员密切关注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满足了蔬菜种植需要的一切条件。

在管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产业园里种出了三十多种蔬菜和水果。

2017年,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瓜果蔬菜产量达到640吨,满足了当地60%的市场需求,群众在家门口以更低的价格吃到了更新鲜的蔬菜。

1、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种植蔬菜,产业园还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大棚免去了一年的租赁费用;

2、通过以工代训、技术员带徒等方法,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让利群众,深受欢迎。

2018年续建大棚可为异地搬迁点贫困群众提供120个就业岗位,在产业园就业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打工等方式,既挎上了菜篮子,又鼓起了钱袋子。

在这里做些除草、掐枝之类的杂活,一天就有200元收入,这是在老家放牛羊时不敢想的好事,家里没有蔬菜了,就在这儿买,既便宜又方便。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