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海果汇专家谈黄河故道绿色长城
作者: 时间:2018年07月27日 关键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萧县葡萄砀山的梨驰名中外,砀山梨的源头来自于萧县,萧县源头的老梨树充满传奇。

萧县老梨树结出的酥梨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不仅味道佳美,而且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高手在民间,利用萧县老梨树结出的酥梨,采取独特的配方,可以清热润肺,排毒养颜,止咳利尿,在雾霾肆虐的今天,这种奇特的酥梨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宝。

这种奇特的民间验方,成为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说,黄河故道绿色长城,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有一片深深的绿色铺展在豫、鲁、皖、苏四省的辐辏之地。

砀山梨栽培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因其品种优良,种植在黄河故道沙质土壤之上,且气候条件适宜,故果实硕大,皮薄汁多,酥脆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属宿州市辖县,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砀山酥梨含有糖份,矿物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果中佳品。砀山酥梨是我国果品中的名产。

它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等特点,驰名海内外,砀山县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酥梨第一县。

只有4%的机会吃到正宗的砀山酥梨,萧县老梨树的酥梨少之又少,更是有钱也难买到。

砀山县约有50万亩梨园,可以叫上砀山酥梨的核心区域只有2万亩,萧县老梨树更是凤毛麟角。

在安徽砀山县黄河故道两旁不到2万亩的沙质土地上,树龄60年以上的老梨树上的梨子,才是正宗的砀山酥梨。

自2000年以来,砀山梨开始大规模种植,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技术和追求眼前利益,使得砀山酥梨的产量大幅提升,但果品质量下降,同时价格也跌倒了低谷。

坚持好品质,却没有好销路,又不懂互联网,导致果农优质酥梨只能以比其他农户稍高一点点的价格批发出去,这个价格还不及成本价。

海果汇上善若水任方圆,悬壶济世普度众生,健康人类从我做起,一件代发解决了农产品上传的世界难题。

解决了销路,让好食材能卖上对得起它品质的价格,让生产者有尊严的生活。

有道是,做人,靠心,不靠嘴。 交往,靠真,不靠伪。 真心的人,早晚都看到,虚伪的人,早晚能看穿。

与人相交,但求一实在,一个人丢了什么别丢人品,一颗心忘了什么别忘了善良感恩,用心记得对自己好的人。

当你口中有食,当你身上有衣,你可知道,100多年前,九曲黄河在这里陡然决口改道,挟大清河滚滚入海,无数人家破人亡,留下千里黄河故道,留下了茫茫沙丘。

为了生存,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把树全栽活,从1950年至今,几代人历尽艰辛,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了10多万亩的平原林海。

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就像一段绿色长城,定海神针般镇守在豫东门户,抵御着风沙的入侵,释放近1.5万人一年的需氧量。

一位老人站在民权黄河故道的河堤上,眺望不远处渐青渐绿的申甘林,这棵树是1978年栽上的,现在有40年了,都有40多厘米粗了。

手抚一棵高耸挺拔的刺槐树,这位林场老人眼中露出慈父般的柔情,虽然已经退休20多年了,但他还是习惯经常到林子里去转悠转悠。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犹如白驹过溪,转瞬即逝,时光回到1955年的夏天,20出头的康心玉从洛阳林校毕业,回到家乡干好林业,植树造林去改变那里的穷面貌。

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带头报名,背上去往豫东民权林场的行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世纪60年代,黄河故道、民权林场和临近的兰考一样,风沙盐碱肆虐。

一年四季,除了风沙就是盐碱、除了盐碱就是风沙,当时林场办公的地方是破草房、茅草庵和烂帐篷。

育苗、造林的工地上,林场职工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苦咸菜、窝窝头,就连红薯面窝窝头也不能足额供应。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最难受的是吃不饱,到了林场老是喝稀汤,饿得心慌。

来到这里只有盐水煮萝卜和红薯,吃不下饭,想见的人还见不到,1962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民权林场的佟超然当时是场里唯一的大学生。

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把树全栽活,咬咬牙,跺跺脚,这些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凭着坚定的信念,硬是留了下来,在艰苦的岁月里挺了过来。

为了绿化祖国的光荣理想,他们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而是像刺槐树一样,在沙荒盐碱地上扎下了根。

没有高官,没有厚禄,没有奖金,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风沙,几代人的青春年华,造就了111120亩林树。

谁能知道,整个民权林场只有16个工人,加上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

这是翟际法那一代老林业工人总结出来的植树经验,到今天仍不过时。

1、每天,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渴了,捧上一捧黄河水澄澄就喝几口;

2、困了累了,栽树栽到哪里、干活干到哪里就在沙窝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席地而眠,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

有时为了规划选址和拉运树苗,一天要走个三四十里地路程,脚上磨出大茧磨出水泡,咬咬牙一针挑破,就是要用脚板丈量出万亩绿洲。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像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在老一辈林场人的熏陶下,从民权林场第一代造林人手中接过接力棒。

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儿子、孙子也纷纷选择了留在这里植树造林。

不少人成为民权林场的工人,在黄河故道上不断开枝散叶,翟际发老人的儿子翟鲁民1984年来到林场,最初的工作是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

这份工作,也是父亲给他选择的,种树就是种钱,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生命。

从在林场巡防护绿的民警做起,到后来被任命为分场场长、林场副场长,翟鲁民说,他正是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他作出的选择,才有了这样的感悟。

翟际发老人的孙子翟文杰今年33岁,他从小在林场长大,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林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

从1950年建场,到如今走过了68年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造林人就这样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劲,一代接着一代干。

与天斗、与地斗,战风沙、治盐碱,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传承着生态坚守,铸成了这方绿洲。

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开创美好明天,林场目前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

已成为全国四大平原人工林之一,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一首新谣唱出了民权人民对申甘林的依恋,弯弯的黄河故道旁,有我美丽的家乡;水色连天向东流,万顷碧波荡漾;申甘林带锁风沙,一派幽林好风光。

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申甘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民权县已成为全国艳羡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

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每到假日游人如织,人们信步其间,感受平原森林生态之美。

对绿的向往,对绿色发展的敬仰,早已融入民权人的血液,成为民权人的行动自觉。

每年春节过后,民权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会带领干部群众,来到申甘林带挥锹培土,为故道添植新绿,这项工作早已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习惯动作。

该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均在40万人以上,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82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4%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

当地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农林间作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申甘林带生态屏障。

呵护着民权北部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和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

传承申甘林带精神,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向植树造林,在当地已根深蒂固。

该县还适时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附近的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菇、畜禽养殖、养蜂酿蜜、果园采摘。

助推了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

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当地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

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要再造一个河南塞罕坝。

民权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要传承发扬申甘林带精神,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突出绿色发展。

着力把申甘林带打造成为人们怡情养生、享受自然的生态胜地和绿色家园,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开创美好明天。

眼前这片灿若云锦的梨花世界,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万亩梨园,每年的三月,这里晶莹的梨花总是如雪似雾、绵延百里、香气袭人。

谁能想到,在这片花的海洋下面,曾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黄河两次流经这里。 

翻开这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砀山县志》,与砀山2000年悠久的历史不相称的是,有关它的历史的记载少之又少。  

在今天的砀山县城,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年的历史。

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当年的砀山古城只留下了一块石碑。

在县城一家酒厂内的一个亭子旁,看到了那块石碑上刻着宴嬉台三个大字。

这三个大字,是唐代诗人李白游砀山时题刻的,而宴嬉台随着一次黄河决口,与整座砀山城被全部淹没了。

古城砀山是个传统白酒产区,所出产的白酒酒体醇厚,香气馥郁,唐朝诗人李白曾在《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嬉亭池》一诗中赞道,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1955年4月,国营砀山县酒厂建立,此后酒厂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年产量近5000吨。

所生产的宴嬉台牌系列白酒品质优良,广受皖、苏、鲁、豫等省消费者的喜爱,市场还曾经远及浙江、福建、湖南等地。

中华文化,浩浩汤汤,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春秋之际,砀山始酿,诸侯会盟,来我酒乡,宋君筑台,饮酒举觞,鲁侯燕喜,福寿安康 。

《左传》载之,《诗经》颂扬,悠悠数千年,秦汉为酒乡,是以高祖披酒,气豪胆壮,斩蛇奋旌击秦灭项,而后将军以酒誓功,慷慨激昂,文士以酒助兴,赋写文章。

也许李白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题写的碑文,竟会成为砀山古城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石碑原来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离今天县城20多里的毛李集,也就是说,当年的砀山县城不在现在的城址上;找到了当年石碑的遗址。

发现眼前竟是一望无际的梨园,砀山的北面就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

黄河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 

在宿州市蛹桥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处古河道的遗址,正是宋代已经在宿州消失了的那条隋唐大运河遗址。

开凿于隋大业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是当时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的枢纽,要比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早600多年。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以及生活用具,以此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的繁荣景象,但隋唐大运河在宿州的河道却在800多年前突然消失了。 

站在硕果累累的梨园里,一个方圆四华里的砀山古城,今天就埋在脚下七、八米深的地方。

脚下的古城是被1597年的黄泛淹没的,砀山县城在历史上被淹过多次,脚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处古城址。

今天,只能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去解读这座古城当年的神韵所在,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发掘,这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古城,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展现的将会是一个东方的庞贝古城,看着眼前这片果园,无法想象这么大的一座城池会消失的如此干净。

在运河遗址挖掘现场的河道剖面,清楚地看到了黄河沙土的淤积,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的决口。

一次次的黄泛造成了淤积,大运河开始渐渐萎缩,最后它也遭到了砀山县城同样的命运。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古称大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便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

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后,流速减慢,泥沙慢慢淤积下来.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了一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悬河。 

昔日寸草不生的黄河故道,今天变成了一个水果飘香的世界,这里的酥梨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钦点为贡梨,你见过中国最大的酥梨吗?

口门子是这一带几个村子的统称,历史上已不知道决口了多少次,它也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

砀山县黄河故道和沿岸七百多个村庄,果树林立,葱茏茂密。

一年之始,东风劲吹,百花争艳,四野芬芳,雪白的、鲜红的、粉黄的、大紫的、海蓝的、各色花朵,织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锦锻。

故道的春日,象朱熹描绘的那样,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其中享有盛誉的要数梨花了,它洁白的象雪,轻柔的象云,鲜嫩的象初春玉兰。

砀山人对梨花的偏爱不仅因为它的姿容娇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蕴育着甘美的果实驰名国内外的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之所以驰名,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就是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诸多的天然条件使它能够称雄于水果世界,这里还须追溯一段砀山酥梨赖以称雄的黄河故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炎黄子孙。黄河之水天上来。

宇内有四渎,河居一焉,其源最远,其为患中国至剧。河出昆仑,其色白。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

唐薛元鼎使吐蕃,访河源,得之于闷磨黎山。

宋南渡以后,贻其害,于金至元,而河之为患剧,元朝至正四年五月大雨,黄河水溢,平地深二丈许,水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场,濒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等二十县邑皆罹其患。

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留下了黄河故道。

在砀山的一段西起河南省虞城县界,东至江苏省丰县和安徽省萧县界,全长约四十五公里,就象一条绿色的彩带,极目远眺,绿云如海,侧耳倾听,剪声如涛。

黄河故道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水适中,土壤适宜,无霜期较长,是水果生长的好地方,加之砀山人民有着传统的生产经验,独特的管理技术,所以各种水果皆可口,砀山酥梨品质优佳。

入夏以后,各种水果陆续上市,先是水杏、樱桃,接着是李子、白桃,继而是苹果、葡萄、西瓜。

唐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最后,压台戏便是名扬四海的砀山酥梨了。

清代帝王中的乾隆,游山玩水遍及大半个中国,吟诗题字,行围射猎,摆弄古董,无所不好,其父雍正却秉性不华糜、崇俭而不奢、日夜忧勤。

究之于史实,他也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终日忙于打击政敌,整顿吏治,清查钱粮,筹划军务等等,以至从未远巡,绝少游幸。

满清于1644年入关,传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死时八十九岁。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传乾隆学其祖父康熙先后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视。

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宁县陈阁老处。作为封建时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于安乐,习于骄奢,游山水成性,嗜园林成癖,又纵瓷声色,铺张无度,晚年益甚。

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游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

他与康熙南巡“非为游观”不同,每于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周密准备,指定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勘察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等事宜。

南巡中,除皇太后孝圣宪钮祜禄氏、皇后、妃嫔外,另有扈从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卫,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余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

行进中,陆路用马五、六百匹,太平车四百余辆,征调夫役不计其数;水路则用船一千多只,首尾衔接,旌旗招展,声势显赫。

沿途兴建行宫三十多处,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讲究排场玩乐,地方官吏自然争相逢迎,献媚争宠、惟恐或后。

每到一地,“圣驾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员便专程出境迎接,并准备大量美食佳肴,“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猎户,捕捉麻雀野兔等禽兽,以供乾隆随身所带鹰犬食用。

尽管乾隆于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饬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业,力摒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实际上乾隆对地方官吏的逢迎,不仅默许,甚至奖励。

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驾临驻旃庐,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纷纷葺建行宫,加以修饰。

乾隆不仅不予劝止,反而从公项内拨出巨款,凡有行宫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

素以豪华著称的两淮盐商,每在乾隆南巡时,都献纳巨款,供其挥霍,乾隆不仅不予推辞,还称赞他们:“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甚至特意加恩赏赐。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圣宪太后,皇后和自己的令贵妃、庆妃、容嫔、永常在等六人。

二月的一天,途经砀山巡察黄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营,乾隆皇帝谕旨,谆谆告诫:满洲风俗,素以尊君至上,扑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

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没建行宫,皇上则不住民宅!这时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驾临,不及营造行宫,作了难。

随乾隆心腹大臣京师九门提督和总理行营事务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禅理,禀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有寺院庙宇,再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可否?

乾隆随口谕: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

周围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朝服接驾,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谢皇上。

乾隆升座,故道盐商揣知皇帝好悟禅理,花重金雇人剃了头,充当和尚,大、小和尚入见,请了安,殷勤侍卫。

这时丰知县、沛知县、砀知县早已逢迎进贡美食、土特产品,丰县的烟、沛县的酒,砀山的酥梨谢花藕。

砀山县令不但早备饭食,夫马等项事宜,并早从訾庄,郭楼选备了驰名酥梨,呈送贡品与乾隆皇帝。

说:小官无贵礼应酬,酥梨乃七品县地特产,呈皇上品尝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传随膳单小刀五把,削皮递呈乾隆品餐数口一枚。

谕云:全国进贡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为联精选上品,带回京呈贡皇考祭品,赏赐郎世宁七十寿辰,酬谢为父画鹰、松林、灵芝恭贺即位。

从乾隆品尝砀山酥梨后又口谕捎带为皇考进贡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亲上的,可看出雍正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码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爷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弥陀佛!

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后,为对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赏银二万两给和尚,扩建庙宇,金粉修饰,更名皇封阁。

又新建戏楼,配以回廊,甚为壮观,至今当地群众仍流传着乾隆皇帝与砀山酥梨的故事,因为皇帝住过这里的庙宇,吃过这里的井水,所以这里夏季都没有蚊子。

面对眼前的这一片梨园,无法将它与那一次次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洪水过去以后,口门子留下了大面积的泥沙,植物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唯独梨树存活了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梨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口门子这里的梨还口感特好,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吃了这里的梨便诏令每年上贡砀山梨由此成了贡品。

今天,当地人把口门子这一带产的梨仍称为贡梨,砀山梨早已声名远扬,今天在砀山梨园面积达到了50万亩。

砀山每年产的梨,十三亿中国人每人可以分到三个,砀山梨,其中尤以酥梨为胜,就在眼前的这片果园里,十年前曾培育出一个4斤8两重的酥梨。

这个梨王今天仍被保存着,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酥梨,普通的酥梨一个只有六、七两重,4斤8两重的酥梨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梨王呢?

梨王被收藏在园艺场,穿过一片又一片梨园,在园艺场的梨展馆见到了梨王,在这个硕大无比的酥梨的对比下,普通的酥梨显得格外的渺小。

来到一片梨园,面对这棵与其它梨树大小无异的梨树,在果园一位叫李含道的老人说,他家有一棵老梨树王,就在不远处,在果园深处,见到了那棵老梨树王。

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梨树只有半米粗,现在他一个人已经搂不过来了,如今这棵枝繁叶茂的老梨树有五米多高,树冠向四面展开了十几平方米,枝头上压满了果实。 

在一个只有拇指粗细的枝头上,竟然结了十几个梨,这样的一个梨就有七、八两重,而这棵老梨树王一年能产两三千斤梨。

一百年来,几辈砀山人都是以种梨为生,今天的砀山酥梨已是改良的新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高。 

黄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一辈辈宿州人是如何与黄河抗争,并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你见过用沙土包裹的尿布吗?黄河故道还有着怎样的传奇?

黄河给宿州带来了文明,也摧毁了这个几个朝代建立起来的繁荣,1128年,宋建炎二年冬,汴梁太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的侵略,扒开黄河,使黄河决口改道。

黄河流经宿州,隋唐大运河真正被废弃,黄河流经宿州后,在这片土地上泛滥了整整600多年。

当年筑堤修堤主要靠人力一层一层夯砸而成,六寸沙土夯砸结实为一皮,今天这一条高出地面10余米的堤坝就是靠河工们年复一年的劳做而成的。

它见证了宿州人与黄河斗争的勇气和胆量,站在当年悬在老百姓头顶之上的生死大堤下面,人顿时显的渺小起来。

望着这高高在上的河堤,仿佛听到了当年滔滔地黄河声,在大堤旁的一个村子里,见到了黄河故道上特有的一种娱乐活动斗羊。

每年的春天,草茂羊壮的时候,当地的果农就会牵出自家的羊比试一下,斗羊最重的可达200公斤,是黄河故道上的一种绵羊。

温顺的绵羊为什么在这里会变的如此好斗呢?这里不仅有斗羊,还有斗鸡、斗狗的风俗。

至于为什么这里的动物好斗,果农也说不出原因。难道这里动物好斗的天性,与人跟黄河的抗争有什么关联? 

遗留在宿州黄河故道上的堤坝长达93公里,从砀山一直绵延到萧县 ,在今天的黄河故道上,发现了一个名字非常特别的村子芈集。

据说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在黄河泛滥的当年,他们为什么要迁到这里,并把村子建在黄河的大堤上呢? 

乘凉的老人们说,他们的祖辈都是从四面八方迁来修大堤的,连年的水患,当地人都纷纷四处逃难,维修大堤这样繁重的工程依靠当地的人力已无法完成。

朝廷就开始迁移外地居民来修筑堤坝,最早迁到这里的是一户姓芈的人家,后来人多了便有了村子集市。

黄河改道后,这些人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村子叫做芈集,在宿州有句俗语叫,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

宿州黄河故道的沙土造就了砀山的酥梨,也成就了萧县的葡萄,芈集村的先民从什么时候迁来这里已无法考证,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年寸草不生的荒滩,今天这里却是果树成林。

萧县成为了中国五大葡萄产区之一,全县的葡萄栽培面积达到8万亩,有100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落地生根。 

黄河退去后,一辈辈的宿州人在风沙满天的故道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故道上的一个村子里,一位妇女正在用筛子反复筛着细细的沙土。

这些黄色的沙土取自黄河故道,是用来做小孩的尿布的,用黄沙土做尿布?就象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只见她用筛好的黄沙直接用布包起来,就放在了婴儿的被子上,据说取自黄河大堤的沙土经阳光的照射后,给孩子做尿布不但抗菌,还很卫生。 

当地人把这种土法尿布叫包包子,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次性的尿不湿了,在黄河故道这一带,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许多人小时候都用过这种一次性的尿不湿。 

在果园的深处,看到一条犹如在江南常见的大河,这就是黄河故道,黄河再次改道后,在宿州境内留下了一条90多公里长的水面。

面对这片繁荣的鱼米之乡和无边的果园,仍无法跟印象中那条泛滥成灾的大河联系在一起。

黄河故道绿色长城,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旅游渡假村,这条昔日给这里的先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的黄河故道,如今变成了一条绿色的长河。

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每年的春天,象征着祥和富裕的梨花,继续用它迷人的笑脸,为人们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这真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闻名遐迩的砀山梨源头在萧县,萧县老梨树充满传奇的故事无法讲完。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