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佰联学校 > 正文
淮北市人力资源调查
作者: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关键词:


佰联学校介绍,2021年第四季度,淮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开展了6家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60户重点企业招聘及人员流动情况、1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1个产业园区和1个煤化工园区用工情况的动态监测。

一、淮北市人力资源调查

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较为平稳,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亦称空岗率)为1.04,同比下降0.02。四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环比分别降幅为6.96%、6.62%,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4.14%和6.11%,增幅不大。

监测企业用工较去年同期相比,计划招聘人数、缺工人数和实际招聘人数同比增加27.35%、17.02%和31.48%,企业招聘人数比例稍有增大;企业岗位数同比减少,四季度减幅为1.87%。

第四季度末农村劳动力实有外出就业人数12185人,同比减少4.46%。四是产业园区用工有所上升,四季度末园区实有员工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13%。上述指标表明,由于疫情影响尚有不确定性,影响着部分企业的招工。

二、“一网五点”监测情况

(一)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市场供求匹配均衡,占比起伏不大。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为15671人,环比减少1174人、同比增加623人;求职人数15115人,环比减少1073人、同比增加871人;求人倍率1.04,同比减少0.02。

监测显示:四季度进场招聘需求人数环比减少,是疫情不稳定影响,涉外贸易受到一定限制,订单减少,市场需求下降,岗位需求减少,实为正常减幅,我市四季度进场招聘需求人数环比虽然减少了6.96%,但与求职人数同步降低匹配均衡,市场供求较为稳定。

从监测市场各职业需求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是市场需求的主体,合计占总需求的75.45%。内资企业、私营企业,需求人数同比分别增加了3.9、8.28个百分点。

我市农村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19 、0.53和4.6个百分点,35岁及以下两个年龄段(34—25、24—16)求职人数同比分别增加了3.92和0.41个百分点,大学文化程度需求人数降低了0.08个百分点。

人岗匹配合理,供求关系稳定。今年第四季度用工单位向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提供岗位需求15671个,同期相比增加623个,城乡劳动者进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求职15115人,同期相比增加871人,求人倍率1.04,就业岗位供大于求,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仍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市场比较活跃,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人岗匹配度较为合理,供需矛盾缓和。

招聘岗位、求职人数与同期相比均增幅4.14%和6.11%。增幅比例基本持平,其原因:一是中美贸易摩擦虽有影响,我市扩大了对其他国家贸易,订单不减反增,岗位需求增加;二是我市稳就业34条政策落地,返乡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就近就业。

从产业需求来看,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需求人数占总数的65.61%,需求占比较同期下降6.47个百分点。四季度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占需求总数的34.24%,比去年同期占比增加6.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期吸纳就业能力回升的主要原因,疫情影响缓慢消除,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市场逐步恢复。但制造业是我市吸纳就业的主力,占据转移就业的半壁江山,不可替代。

从行业需求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季度占据我市前三甲位置,制造业需求人数比较同期减少5.7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比较同期增加1.43和4.59个百分点,我市制造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其他行业总体看同期就业岗位增减不大,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从职业需求来看,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该工种需求最大,占需求总量的60.85%,同时面向该工种的求职者人数也是最多。营销员、灯具制造工、纺纱工、缝纫工是四季度需求缺口较大的工种。焊工、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是我市最紧俏最受欢迎的求职岗位。

从单位经济类型岗位需求来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企业等中小企业需求人数分别为9721人、2164人,所占全部企业用人比重的62.53%、13.92%,占总需求人数的76.4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限责任公司减少了0.85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减少1.38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需求人数为0,其主要原因是国外疫情影响仍在蔓延,直接影响了对我市的投资。

从职业类型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人数最大,占需求总量的60.85%,较同期增加了20.98个百分点,说明面向该工种较大的需求量,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我市纺纱工、裁剪缝纫工、家庭服务人员仍是四季度需求缺口较大的工种。

从单位经济类型岗位需求来看,我市内资企业岗位需求占总岗位需求量的92.18%,同比增加3.9个百分点,其中有限责任公司需求人数占62.5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5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企业用工缺口仍然较大,需要加大招工力度,解决企业用工难。

从求职人员类型看,四季度求职群体中占比最大的集中在新成长失业青年和本市农村人员两类,分别占比37.73%、17.89%,外埠人员在我市求职的仅占比例2.53%,在外地输入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我市应加大对招工和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宣传,走出去、引进来、留得住。

从文化程度需求看,大学和高中两个文化程度同比减少0.08和0.78个百分点,但用人需求以高职(技工)、大专、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27.86%、30.64%和13.83%,企业对人才和技术人员渴求,当前不能满足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始终很大。

从年龄求职情况看,16—24岁求职人数环比增加0.05个百分点、同比减少0.81个百分点;求职者也主要集中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占比38.44%,所以25-34岁年龄段求职者成为供求最大化,为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构成主体。35-44岁求职占比25.68%,同期减少2.84个百分点,由于企业用工缺口加大,四季度一部分企业放宽了招工年龄。

从技能技术求职情况看,我市初级技能和技术员需求占比最大,分别为10.07%和7.91%,初级技能和技术员同比分别减少3.53和11.65个百分点,环比分别减少0.02和0.28个百分点,高级工程师求职人数同比增加2.25个百分点,我市“两高”人员有市场、有富余。

(二)企业用工监测情况。

员工流失比例较大。第四季度淮北市监测企业60家,实有员工38581人,同比减少1165人。本季度,累计计划招工419人,同比增加27.35%,实际招工309人,同比增加31.48%,流失252人,其中普工流失142人。流失人数占计划招工人数的81.55%,其中普工流失人数占56.34%,说明普工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招工计划大部分是由于人员流失形成的。

破解企业留工难。员工流失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加工和电子行业,部分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招收短期用工人员,导致流动性较大,从另一层面看,企业应该反思,倒逼企业从待遇、工作时间、生产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得以重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为稳定。第四季度未,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7 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5.51%,农民工回乡发展人数增加,选择在本土创业、就业。

从四季度监测的10个行政村来看,总人口数4150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5056人,占总人口数的60.37%,新外出就业人员长三角占比最大。

省内新外出就业人数48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0.39%;长三角转移就业人数1724人,占比33.47 %;珠三角转移就业1004人,占比19.72%;津京地区转移就业740人,占比14.53%;省内转移就业213人,占比4.18%,回乡农民工返岗就业人数若有增加。

本季度末实有外出就业人数12185人,同比减幅0.05%,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滞留在家乡就业的一部分农民工工作较稳定,不愿意再外出;二是已外出转移就业一部分农民工没有受贸易摩擦而返岗回乡。

(四)产业园区企业用工监测情况。

市开发区园区企业用工有所增加,一线员工招聘困难。第四季度末,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企业110家,正式生产工业企业97家,园区内企业实有用工总人数11827人,同比增加9.13%。

本季度计划招工1547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18人,减幅17.05%,实招604人,当前缺工635人,其中普工缺工占比67.34%、技工占比23.44%,普工、技工招工较难。

1、稳岗压力加大,倒逼企业留工上下功夫。用工量大的服装加工和纺织企业,工作时间较长、酬薪待遇不高是造成普工、技工难招的主要原因;

2、开发区多家密集型缺工企业逐步实行技改,用工量减少;

3、企业间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开发区密集型用工企业,员工相互流动,市场用工,企业怎样留住员工,是企业用工的永恒课题。

市煤化工园区企业人数小幅上升,用工流失率较低。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作为省级新型化工技术开发区,2021年四季度末,共有入区企业37家,正式生产工业企业 25家。

其中隶属淮矿集团的企业6家。园区内企业实有用工总人数6051人(其中淮北矿业集团企业用工4141人,园区用工1910人),同比增加22.06 %。

本季度计划招工574人,实招536人,当前缺工38人,其中普工缺工占比52%、技工占比26%,一线员工需求量缺口也大是招聘需求的一大特点。企业用工总体稳定,招工难大为改善。本季度园区计划招聘员工574人,实际招聘536人,招聘成功率为93.3%。

主动帮扶复工复产企业,多渠道、密集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全力帮助企业招工,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一是国有企业员工队伍较为稳定;二是煤化工基地周边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招工相对较易。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四季度举办大学生现场招聘会42场,参会单位39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8956个,求职人数2351人,仅占需求人数的26.25 %,可以说粥多僧少,虽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83人,也仅占求职人数的16.29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观念的偏差,导致就业困难。还有一部分学生复习考研和考机关事业单位,存在“慢”就业现象。

(六)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情况。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同比减少。第四季度未,全市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616人,较同期减少5人,降幅较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同比继续“下降”,这也是贯彻省厅失业政策,失业救助效应明显发挥,援企稳岗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三、企业用工形势研判

(一)企业 “招工难、留工难”结构性矛盾并存。

园区部分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尤其是纺织、服装生产、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初步统计,用工缺口主要为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缺口约为13%左右。

普工流动性大。65%以上的普通工人是周边老百姓,需先顾家再务工,很容易受家庭情况的影响而变动。另外10-20%的务工者是利用在外地找工作的空档时间在本地临时找些事干,因此普工的流动性非常大。

低学历人群流动性大。企业员工学历与流动率成反比,低学历的员工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工资待遇低,对企业的依赖性和满意程度低,流动比较频繁。三是密集型产业流动性大。不同产业间员工流动率差距较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流动率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流动相对少。

(二)企业自身原因和劳动者本人因素并存。

从企业方面来看:

一是过度依赖。部分企业用工过度依赖政府,自身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过度依赖政府为其招工,缺乏招工统筹安排,缺乏系统科学的薪酬设计,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为其招工作为企业入园的附加条件。有不少企业未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致使员工流失加快。

二是条件苛刻。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过于苛刻,对劳动力有年龄、技能、工作经历、性别等方面的要求过高,监测显示: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53.3%。45岁以上人员占比4.62%,这部分人就更难就业。还有一些企业延长劳动时间,休息日加班未按规定增加薪酬、调整工休,存在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超时的现象。

三是季节用工。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强,不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园区约有8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用工,造成企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用工需求激增。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淡季大量减员,一旦拿到生产订单,就向政府提出用工需求。此外,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造成一线普工和部分技术工人用工双缺乏。

从劳动力自身来看: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目前,80后和90后甚至00后新生代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有以前大,他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工作轻松度等,大都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一些大学生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但他们认为,念了这么多年书,回头再去做工人,最后找了份技工的工作,这样的结果他们没法接受。

二是劳动技能相对较低。目前园区劳动者普遍学历偏低,大部分务工人员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缺乏一技之长,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达不到岗位需求,本身又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使一些企业的技术岗位招不到人。

三是自由散漫不服约束。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不用心,不安心。一些求职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求职时都喜欢劳动强度小、工作时间短、工资报酬高的工种,要么怕苦怕累,要么受不了企业制度约束。

(三)用工服务不到位和人力资源市场不成熟并存。

一是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虽然市区对工业园基础及配套设施投入很大,但园区住宿、交通、消费、娱乐、学校等配套设施仍然匮乏,相关第三产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导致员工工作之余,精神上感到苦闷,“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

二是人力资源市场不够成熟。我市大型的人才市场和成熟的职介机构少,招工渠道狭窄,方式单一,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变化得不到及时反映。加之部分企业招工时没有通过正规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用工信息,而是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揽工人等方法招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的用工信息,造成供求双方信息沟通不充分。

四、对策建议

解决我市企业用工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必然过程,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企业缺工问题迫在眉睫。

(一)修复疫情冲击,稳定就业局势“多措并举”。疫情有效控制后就业形势逐步回稳,稳岗位、促匹配、兜底线,落实好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淮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真金白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优化就业创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就业政策落实专项督查。

(二)优化就业服务,保障企业用工“竭尽全力”。

把就业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平台职能,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用工机制,加快“智慧就业”项目建设,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常态化推进“2+N”招聘和企业用工帮办活动。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民生工程,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计划。为企业招聘用人和劳动者求职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提高对接成功率。

(三) 提升技能水平,企业培养技工人才“刻不容缓”。

大力宣传技能培训政策,积极弘扬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场地和机构,更新培训科目,采取校企联手、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法培训园区企业急需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培训,使培训人员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四)强调主体责任,企业招工自身作用 “不可或缺”。

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福利水平,依法参加保险,增强用工的稳定性,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动力招得进、留得住。帮助企业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避免发生生产淡季大量裁员、生产旺季又招不到工的现象。

(五) 加快产业园建设,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未雨绸缪”。

市政府尽快立项,并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设淮北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区,解决园区企业招工难和中高端人才短缺问题,促进区域招才引智,进而助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

(六)提供宣传平台,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家喻户晓”。

招聘会取得真正实效的关键点,在于宣传到位,供求信息对称。

1、每场招聘会都要提前深入周边村庄或社区以及人流密集的商业场所,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

2、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电子屏滚动播放招聘会信息;

3、发挥人社官网、公共招聘网和微信、手机App作用,发布招聘会信息,同时利用电视台“空中招聘会”栏目和淮北晨刊栏目发布招聘会活动预告;

4、招聘会当日悬挂宣传标语、现场发放宣传资料,营造招聘氛围。

五、下步工作安排

(一)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部署,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多措并举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

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淮北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

(二)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环境。落实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人才来淮在淮就业创业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淮就业创业。稳定技工院校招生规模,指导全市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统筹抓好技能等级认定、技能竞赛、基地建设等工作。

(三)扎实开展春节返乡农民工调查摸底工作。利用传统春节农民工返乡过年的契机,在做实春风行动招聘会的同时,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和返岗情况。

一是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企业招工情况和求职者的就业情况。二是召开座谈会。利用创业协会掌握的淮北籍外地创业的信息,召集返乡过年的创业者看家乡企业发展的同时,了解有意愿回乡投资的创业老板在家乡兴建企业情况。

(四)创新打造云享招聘“架职连城”栏目。紧紧围绕企业招聘和求职者需求出发,创新“云享招聘”模式,打造“广播+”融媒体栏目《架职连城》。通过视频互动直播开启了异地“云招才”, 定时发布淮北企业的招聘信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开通实时互动功能,运用“算法”对供需双方进行匹配,进而实现线上面试,实现异地求职者与招聘企业面对面沟通零距离。

(五)树立“王玉职业指导工作室”品牌。加强王玉职业指导工作室软硬件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充实业务骨干力量,拓展职业指导空间,指导高校、人力资源机构、国有大企业成立职业指导工作室,为更多的劳动者服务,让更多的求职者就业创业。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